编者按 近日,中国证监会举行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12个方面重点任务。在科创板开板并试点注册制引领下,如何理解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如何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更好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本报特此推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日前,证监会举行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学习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着力优化资本市场供给。这一提法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优化资本市场供给,将显著增强资本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是以实际行动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优化资本市场供给,首要是优化资本市场产品供给,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性,目标是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目前,A股的活力是比较充分的,一天有几千亿元甚至上万亿元成交量;A股的开放之门也越开越大,无论是机构,还是业务,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都迈出了很大一步。日前,主管部门已取消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体系纷纷将A股纳入其中;“规范、透明”,一直是监管层致力的方向。相比之下,“韧性”或许是A股市场建设的一大难点。
所谓韧性,就是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各种工具还不多。因此,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实践,抓紧出台更多的产品和工具,使得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做多、做空双方都被给予充分的手段,足够的依据。比如,推进交易所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品种创新,丰富期货期权产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工具等。只有产品和工具越来越丰富,才能深化市场的深度和厚度,才能让市场充分博弈进而形成更合理更稳健的价格,将市场结构变成一个内部紧扭、相互支撑的多维球体,市场结构的稳定性也就自然增强了。
优化资本市场供给,还要增加资本市场制度供给。要充分发挥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总结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稳步实施注册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围绕市场反映比较集中的关键性方向性问题研究论证,加强资本市场顶层设计,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比如,稳步、分步推进交易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减持、分拆上市等制度,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从制度上打通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瓶颈;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完善差异化监管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并购投资基金,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等。总之,既要立足国情和市场实际,又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学习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既遵循成熟市场惯例,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优化资本市场供给,还包括增加资本市场司法供给。要抓住科创板改革的有利契机,增加资本市场司法供给,推动有关方面加快修法修规进度,修改《证券法》《刑法》,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完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显著提升违法违规成本。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号角已吹响。随着产品供给、制度供给、司法供给等一系列资本市场供给的优化和提升,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必将成为现实。(作者:祝惠春)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