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是就业的最大载体,也是当前稳就业的关键点。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继续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内部激励考核体系和内部定价转换机制,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留出充足空间
自9月16日起,“全面降准+定向降准”政策将落地实施。在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的同时,还将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的城商行额外降准1个百分点。各方预计,此次组合拳式降准将加强对实体经济支持,推动实体经济融资“量增价降”,对民营、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是就业的最大载体,也是当前稳就业的关键。与2013年相比,目前市场主体数量增加了1倍,达1.1亿户,其中有76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3600多万户企业,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按照1家个体工商户平均两三个人就业计算,可吸纳2亿左右人口就业。在这些企业当中,90%是中小微企业,更是就业的主力军。
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得好,就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达到稳就业的目的。今年,国务院提出了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减”目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在去年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就是为了稳就业。
目前来看,这项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快速上升。小微贷款余额达到35.6万亿元,其中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0.7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4.27%,这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7.14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加固然好,关键还得看覆盖面。今年上半年,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达到1988万户,比年初增加了265万户。
贷款余额、户数双双增加,显示政策成效已经初显。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发力,其6月末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2.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5.14%,远高于其他各类贷款增速,超过28个百分点以上。
不过,当前仍有一些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虽然金融支持不少,但小微企业仍然“喊渴”,大企业获取贷款仍然相对容易;二是对企业贷款中,采用信用贷款模式的仍然较少,贷款期限也相对较短。此外,融资情况在地区间也存在失衡现象。央行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江苏、广东、浙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位居各地前列,其中江苏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16016亿元。与之相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增长与这些地区差距明显,个别地区甚至没有增长。
接下来,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到位。尤其是在全球多个经济体掀起“降息潮”形势下,我国仍须继续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等同于要改变货币政策基调,我国仍将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继续从内部转移定价和服务机制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内部激励考核体系和内部定价转换机制,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留出充足空间。与此同时,尤其要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加工企业就业状况,切实将支持政策落实到位,对于符合生产经营政策、有订单的企业,绝不能抽贷、断贷,进一步引导信贷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倾斜。(经济日报 作者:陈果静)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