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炒鞋热”背后的法律风险

2019年09月12日 11:48   来源:东方网   王志顺

  如今,在城市中的各大运动品牌店门前,时常能看到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中几乎都是年轻人,其中不少人天还没亮就赶去排队,为的是能买到一双最新发售的球鞋。(9月11日《工人日报》)

  为何天不亮就赶到各大运动品牌门前排队?从报道来看,主要是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球鞋的属性正悄悄发生变化。对一些消费者来说,球鞋已不单单只是一双鞋,而是一种潮流、一种身份、一种态度。而现在,球鞋又多了一重属性,成了一种投资。

  这实际上也反衬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某种嬗迁。而且无论是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炒君子兰”、还是盛行于市场经济年代的“炒楼盘”、“炒股”、“炒银元”、“炒古董字画”等,以至于演变成现在的“炒鞋”之类,莫不见证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变化。

  报据道,一款名为“AJ1”的球鞋,官方发售价仅为每双1499元,但发售后没过多久,价格就被炒到12000元。白黑红配色的AJ1更是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飙涨至70000元,而且还是“一鞋难求”。这已接近疯癫状态了。

  应该说,跟风“炒鞋”也好,理性观望也罢,抑或对“炒鞋”之风不屑一顾,都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必须厘清的是,“炒”原是从厨房里借来的一个词,属“饮食文化”范畴。由此,“炒鞋”,显然非像炒青菜猪肝腰花那么简单。有人在实炒,也有人可能在虚炒,虚虚实实,假假真真,“炒”发了的眉开眼笑,炒折了的痛不欲生,得失寸心知。这都没什么,也好理解。

  关键问题是,随着“炒鞋”之风的越刮越猛,随着某一运动品牌日益成为稀缺品,加上背后巨大的利益诱惑,焉知会不会有人突破法律的底线在法外“炒”?毕竞,市场风云波诡云谲,而逐利不仅是商人的本性,也颇符合市场经济情况下很多人的行为特征。

  事实上,据报道,如今,“炒鞋”早已突破了普通的转手倒卖。目前,“炒鞋”圈正进一步“脱实向虚”。一些交易平台推出的所谓“闪购”服务,不过是披着羊皮的狼。亦即,买卖双方只交易球鞋的所有权,却不见真正的球鞋。说到底,不过是虚假交易而已。

  有业内人士指出,“炒鞋”的最后结果就是球鞋蕴含的运动、个性等精神被阉割,变成了一种谋求暴利的道具,没有人再愿意为情怀买单。“当一双球鞋蕴含的美好在铜臭味中黯然失色,这‘炒鞋’也就炒到头了。”

  诚然,但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恐怕还是寄希望于市场监管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应尽快介入这股“炒鞋”热,防止有人触法而不自知。毕竞,从报道来看,随着“炒鞋”之风的蔓延,市场已出现了假名牌运动鞋或名运动鞋的仿制品以及活跃于交易市场的“黄牛党”,也就是说风险已具。而这种风险,显然不仅仅在于竞争、抢购带来的交易双方的经济损失,个人荣辱升沉,很可能致使一些人走火入魔,最终导致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从“炒”商品之风一路刮来的一些人辛酸历程中就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警惕“炒鞋热”背后的法律风险

2019-09-12 11:48 来源:东方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