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可以窃取“脸”,你将如何证明你是“你”

2019年09月05日 06:50   来源:长江日报   李尔静

  9月4日,工信部官方网站消息称,针对媒体公开报道和用户曝光的“ZAO”APP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存在数据泄露风险等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对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询约谈。

  针对“ZAO”这款软件,大家最关心的数据泄露风险,就是自己的面部信息会被商家录入并利用。形象地说,就是商家可以窃取你的“脸”。通过这款软件,用户将自己的“脸”换到视频中的任何一个人身上,很多人用这样的“换脸”在视频上和“爱豆”同台飚戏。但在“换脸”的同时,商家也正在收集你的面部信息。数据泄露的背后,更隐藏着法律风险。

  面部信息不同于一般的隐私,可以称之为“生物信息”。面部、指纹、声纹、DNA这样的“生物信息”,在法律上,都是证明你是“你”的重要生物物证。正如指纹,其重复率极小,大约150亿分之一,故被称为“人体身份证”。1898年,孟加拉的一起行刺案中,指纹治罪首次进入法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类信息一般只掌握在政府的数据库里,但是现在,各种手机软件都在从我们身上“窃取”这些重要信息。

  我们身体上的这些“物证”当然都是实体,但互联网时代,当一切信息录入、上传、大数据分析,甚至人工智能拼接,这些“物证”都可以数据化。当这些数据被窃取、利用,就可以在网上“复制”出另外一个自己。试想一下,未来哪一天,可能某个人在网上换上了你的“脸”,用你的“声音”说话,到处留下你的“指纹”,利用你的各种“生物信息”进行犯罪,你将面临怎样的法律风险?

  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体验项目”,都将目标指向了人们的“生物信息”。比如,不久前火起来的基因检测,其实就在检测的同时,收走了用户的DNA信息。而指纹信息、瞳孔信息、虹膜信息,收集起来则更加方便,录制一段视频、进行一次注册等等就能顷刻完成。它们都和“ZAO”一样,利用大众的好奇心,在用户不经意地点击“同意”后,拿走了数据。

  对于身份证、手机号、家庭住址这样的私人信息,社会普遍很警觉。但像面部、指纹、声纹这样的信息,其泄露带来的风险更大,人们损失的不只是隐私、财物,还可能有安全之虞。

  针对“ZAO”APP的约谈,正是敲了一下警钟。技术的进步是为了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切莫让其流变成为了商家牟利的窗口,不要让技术的进步,变成了隐私的退步。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软件可以窃取“脸”,你将如何证明你是“你”

2019-09-05 06:50 来源:长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