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刷脸”时代,该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

2019年08月27日 07:27   来源:红网   王言虎

  全国首个刷脸支付医院出现。近日,浙江省安吉县人民医院刷脸支付正式试运行。目前,“刷脸就医”功能包含患者首诊建档、当日挂号、我要缴费、查看报告等多个现实就医场景,同时支持医保和自费病人。就此,安吉县人民医院成为国内首家“刷脸支付”的医院,有报道称,其也可能是世界首家“刷脸支付”的医院。

  刷脸支付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一场支付方式的革命。国外的苹果公司、国内的支付宝纷纷上线刷脸支付功能,布局生物识别技术,这是人工智能进入新境界。

  生物识别技术有着广泛的应有前景,在个人消费、医疗、政务等诸多方面都大有可为。眼下,生物识别的商业化落地刚刚开始,一旦业态成熟,势必大幅提高消费体验与公共服务品质。

  不过,也要看到的是,生物识别技术蓬勃发展,但我国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个人信息即价值”,在国内隐私环境不够清爽的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也会出现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譬如有人就担心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伪造人脸的方式骗过人脸识别技术实施诈骗。另外,大量的用户“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信息库,与采集机构相连的组织均有可能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一旦利用不当,就可能对个人权益造成侵害。

  长远来看,随着AI、图像处理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生物识别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刷脸支付很可能会如支付码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最终沉淀成一种现代消费习惯。但也正因如此,更需要相关企业、监管部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生物识别技术跑偏。在此方面,行业领先者做怎样的表率,尤为重要。

  近日,支付宝就发布《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呼吁行业企业从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滥用、责任与监督性等角度规范和保护用户信息。倡议中指出,企业应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来提高安全强度,也应明确和规范用户信息使用的目的及范围,避免信息被过度使用。另外,在具体使用中也应建立保险机制来确保用户资金不受损失。这是我国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发出的第一个倡议。

  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物识别技术公司,支付宝发出这个倡议,体现了担当精神,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也有引导之功。实际上,细观近些年新业态的发展,在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新型监管没有及时跟进的情势下,往往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行业领头羊或者头部企业会发出倡议书,号召同行加强自律,促进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处出于先进水平,国内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超过1000家,2018年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以上,对这一体量巨大的行业规模,监管要跟上,行业自律也不能缺席。揆诸世界技术史,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成长与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早期爆发——风险凸显——逐渐规范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政府要积极调控引导,而行业与企业的自律,也是业态优化的重要力量。

  美国权威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榜单中,除了Google、微软、IBM等全球科技巨头,还有支付宝的“刷脸支付”,这已经意味着,生物识别技术是未来的趋势。不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及早感知风险,未雨绸缪,方能更好地确保“刷脸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也才能刺激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创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刷脸”时代,该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

2019-08-27 07:27 来源:红网

  全国首个刷脸支付医院出现。近日,浙江省安吉县人民医院刷脸支付正式试运行。目前,“刷脸就医”功能包含患者首诊建档、当日挂号、我要缴费、查看报告等多个现实就医场景,同时支持医保和自费病人。就此,安吉县人民医院成为国内首家“刷脸支付”的医院,有报道称,其也可能是世界首家“刷脸支付”的医院。

  刷脸支付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一场支付方式的革命。国外的苹果公司、国内的支付宝纷纷上线刷脸支付功能,布局生物识别技术,这是人工智能进入新境界。

  生物识别技术有着广泛的应有前景,在个人消费、医疗、政务等诸多方面都大有可为。眼下,生物识别的商业化落地刚刚开始,一旦业态成熟,势必大幅提高消费体验与公共服务品质。

  不过,也要看到的是,生物识别技术蓬勃发展,但我国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个人信息即价值”,在国内隐私环境不够清爽的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也会出现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譬如有人就担心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伪造人脸的方式骗过人脸识别技术实施诈骗。另外,大量的用户“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信息库,与采集机构相连的组织均有可能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一旦利用不当,就可能对个人权益造成侵害。

  长远来看,随着AI、图像处理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生物识别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刷脸支付很可能会如支付码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最终沉淀成一种现代消费习惯。但也正因如此,更需要相关企业、监管部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生物识别技术跑偏。在此方面,行业领先者做怎样的表率,尤为重要。

  近日,支付宝就发布《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呼吁行业企业从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滥用、责任与监督性等角度规范和保护用户信息。倡议中指出,企业应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来提高安全强度,也应明确和规范用户信息使用的目的及范围,避免信息被过度使用。另外,在具体使用中也应建立保险机制来确保用户资金不受损失。这是我国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发出的第一个倡议。

  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物识别技术公司,支付宝发出这个倡议,体现了担当精神,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也有引导之功。实际上,细观近些年新业态的发展,在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新型监管没有及时跟进的情势下,往往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行业领头羊或者头部企业会发出倡议书,号召同行加强自律,促进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处出于先进水平,国内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超过1000家,2018年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以上,对这一体量巨大的行业规模,监管要跟上,行业自律也不能缺席。揆诸世界技术史,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成长与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早期爆发——风险凸显——逐渐规范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政府要积极调控引导,而行业与企业的自律,也是业态优化的重要力量。

  美国权威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榜单中,除了Google、微软、IBM等全球科技巨头,还有支付宝的“刷脸支付”,这已经意味着,生物识别技术是未来的趋势。不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及早感知风险,未雨绸缪,方能更好地确保“刷脸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也才能刺激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创新。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