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神化”成为5G的负担

2019年08月23日 07:11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4G降速,给5G让路?”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在朋友圈里盛传。虽然最后被证实是谣言,但透过舆论的热烈反应,不难看出大家对5G技术的巨大关注。当然,其中也还存在不少误解的成分。

  眼下,5G堪称是最火热的科技概念。光速下载的神奇体验、万物互联的美妙设想,5G医院、5G公交、5G银行……各种概念、实验、想象屡屡刷屏。网络上,凡是与之相关的话题,留言与跟帖都能“盖出”几百层。现实中,牌照发放、设备中标、基站建设……全面商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更大视角看,作为未来网络世界的基础设施,5G技术关系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占得先机,自然进一步引发全民对5G的追捧。

  但点石成金的“神化”听得太多,也很容易滋长起某种超越实际的期待。就拿使用体验来说,尽管5G手机销售火爆,但尝鲜过后人们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神奇。甚至由于基站不足,信号时有时无,只能5G当成4G用。正如有业内人士坦言,“5G离规模商用还远,否则也不至于第一个打通电话、能发微信都成为新闻。”从技术上看,基于“毫米波”的传播要求,5G基站的密度只有达到4G的1.5倍才能保证信号的质量,这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长的建设时间。回看现在主流的4G技术,从投产到普及耗时长达5年,更具颠覆性的5G要建立起相关生态,显然需要更长时间积累摸索。当此之时,与其盲目追捧为5G徒增负担,不如抱持一份清醒和淡然静待花开。

  从科技发展的规律来看,过度热炒也不是健康之道。任何一项技术,从初始研发到成果转化,都要有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出现瑕疵特别是在刚刚问世时有点Bug在所难免。但当公众的关注度过于集中,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质疑声讨不断,影响技术的正常发展。前些年,虚拟现实技术曾被寄予厚望,但由于“调门”太高而技术还不够成熟,首批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理想。虽说后续改进始终都在推进,但口碑已经无法挽回,整个VR行业迅速从“风口”跌落。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这应当成为理性看待5G技术的必要提醒。

  “不能永远靠国外的技术”,当年邮电部科技委主任宋直元的一声吼,令世界电信业有了“中国标准”。从2G跟跑到5G领跑,中国通信产业的今天来之不易,也远远没有到骄傲自满的时候。平心静气、辛勤耕耘,中国的5G之路必将无限精彩。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莫让“神化”成为5G的负担

2019-08-23 07:11 来源:北京日报

  “4G降速,给5G让路?”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在朋友圈里盛传。虽然最后被证实是谣言,但透过舆论的热烈反应,不难看出大家对5G技术的巨大关注。当然,其中也还存在不少误解的成分。

  眼下,5G堪称是最火热的科技概念。光速下载的神奇体验、万物互联的美妙设想,5G医院、5G公交、5G银行……各种概念、实验、想象屡屡刷屏。网络上,凡是与之相关的话题,留言与跟帖都能“盖出”几百层。现实中,牌照发放、设备中标、基站建设……全面商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更大视角看,作为未来网络世界的基础设施,5G技术关系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占得先机,自然进一步引发全民对5G的追捧。

  但点石成金的“神化”听得太多,也很容易滋长起某种超越实际的期待。就拿使用体验来说,尽管5G手机销售火爆,但尝鲜过后人们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神奇。甚至由于基站不足,信号时有时无,只能5G当成4G用。正如有业内人士坦言,“5G离规模商用还远,否则也不至于第一个打通电话、能发微信都成为新闻。”从技术上看,基于“毫米波”的传播要求,5G基站的密度只有达到4G的1.5倍才能保证信号的质量,这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长的建设时间。回看现在主流的4G技术,从投产到普及耗时长达5年,更具颠覆性的5G要建立起相关生态,显然需要更长时间积累摸索。当此之时,与其盲目追捧为5G徒增负担,不如抱持一份清醒和淡然静待花开。

  从科技发展的规律来看,过度热炒也不是健康之道。任何一项技术,从初始研发到成果转化,都要有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出现瑕疵特别是在刚刚问世时有点Bug在所难免。但当公众的关注度过于集中,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质疑声讨不断,影响技术的正常发展。前些年,虚拟现实技术曾被寄予厚望,但由于“调门”太高而技术还不够成熟,首批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理想。虽说后续改进始终都在推进,但口碑已经无法挽回,整个VR行业迅速从“风口”跌落。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这应当成为理性看待5G技术的必要提醒。

  “不能永远靠国外的技术”,当年邮电部科技委主任宋直元的一声吼,令世界电信业有了“中国标准”。从2G跟跑到5G领跑,中国通信产业的今天来之不易,也远远没有到骄傲自满的时候。平心静气、辛勤耕耘,中国的5G之路必将无限精彩。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