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公交车“斗气别车”应以公共事件看待

2019年08月22日 07:14   来源:羊城晚报   冯海宁

  近日,“北京公交车与宝马车斗气飙车”一事引发社会热议。北京公交集团官方微博20日发布通报称,当事驾驶员已被停止驾驶工作接受交管部门的调查。公交集团将认真吸取教训,对全体驾驶员加大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培训教育力度,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8月20日中国新闻网)

  目前,交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如何处罚当事驾驶员,还需要等待。应该说,结果不该是“停职”这么简单,因为“斗气别车”轻则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可能被罚款、扣分,重则涉嫌寻衅滋事、危险驾驶、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此前已经有一些刑罚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公交车“斗气别车”的案例在全国有不少。譬如:2016年,天津两辆公交车在路上斗气导致相撞;2017年,陕西西安一辆公交车和私家车在街头互相斗气、互相别车;2018年,山东济宁一辆公交车与轿车斗气险些撞车。2019年,在安徽合肥等地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其中,天津案例中,两名公交车司机因犯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按说,这一案例对其他地方公交企业和公交司机都是一种安全教育,但遗憾的是法院判例对某些公交司机来说仍然没有入脑入心。所以,公交车“斗气别车”像连续剧总有下一集。

  公交车不是一般车辆。一则,“体形”相对庞大,一旦“斗气别车”容易造成撞车等交通事故,对道路安全构成了威胁。二则,公交车上一般载有数量不少的乘客,“斗气别车”容易伤及车上的乘客。三则,公交车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窗口和“流动风景线”,“斗气别车”影响城市形象。

  虽然说公交车与其他车辆“斗气别车”不一定都是公交车的责任,但由于公交车的角色和作用比较特殊,所以即便其他社会车辆不遵守交规故意挑衅、斗气,公交车司机也不应该冲动,这就要求公交车司机比其他司机更要有公共安全意识。

  另外,“斗气别车”事件中,如果社会车辆也存在违法行为,也要从严从重处罚,因为一些“斗气别车”事件中是互相斗气、互相别车,社会车辆违法行为也容易造成公交车上的乘客受伤。只有对肇事双方都严格依法处罚才能多一些“文明车”少一些“斗气车”。

  希望每一起涉及公交车的“斗气别车”事件,社会各方都能以公共安全事件来看待,即使“斗气别车”没有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也要高度重视起来——这是我们对待公共安全应有的态度。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对公交车“斗气别车”应以公共事件看待

2019-08-22 07:14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北京公交车与宝马车斗气飙车”一事引发社会热议。北京公交集团官方微博20日发布通报称,当事驾驶员已被停止驾驶工作接受交管部门的调查。公交集团将认真吸取教训,对全体驾驶员加大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培训教育力度,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8月20日中国新闻网)

  目前,交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如何处罚当事驾驶员,还需要等待。应该说,结果不该是“停职”这么简单,因为“斗气别车”轻则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可能被罚款、扣分,重则涉嫌寻衅滋事、危险驾驶、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此前已经有一些刑罚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公交车“斗气别车”的案例在全国有不少。譬如:2016年,天津两辆公交车在路上斗气导致相撞;2017年,陕西西安一辆公交车和私家车在街头互相斗气、互相别车;2018年,山东济宁一辆公交车与轿车斗气险些撞车。2019年,在安徽合肥等地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其中,天津案例中,两名公交车司机因犯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按说,这一案例对其他地方公交企业和公交司机都是一种安全教育,但遗憾的是法院判例对某些公交司机来说仍然没有入脑入心。所以,公交车“斗气别车”像连续剧总有下一集。

  公交车不是一般车辆。一则,“体形”相对庞大,一旦“斗气别车”容易造成撞车等交通事故,对道路安全构成了威胁。二则,公交车上一般载有数量不少的乘客,“斗气别车”容易伤及车上的乘客。三则,公交车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窗口和“流动风景线”,“斗气别车”影响城市形象。

  虽然说公交车与其他车辆“斗气别车”不一定都是公交车的责任,但由于公交车的角色和作用比较特殊,所以即便其他社会车辆不遵守交规故意挑衅、斗气,公交车司机也不应该冲动,这就要求公交车司机比其他司机更要有公共安全意识。

  另外,“斗气别车”事件中,如果社会车辆也存在违法行为,也要从严从重处罚,因为一些“斗气别车”事件中是互相斗气、互相别车,社会车辆违法行为也容易造成公交车上的乘客受伤。只有对肇事双方都严格依法处罚才能多一些“文明车”少一些“斗气车”。

  希望每一起涉及公交车的“斗气别车”事件,社会各方都能以公共安全事件来看待,即使“斗气别车”没有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也要高度重视起来——这是我们对待公共安全应有的态度。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