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端正小儿歌里的大世界

2019年08月16日 07:07   来源:北京日报   汤华臻

  提起儿歌,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软糯童音和轻快旋律。不过,倘若认真听听里面歌词,您恐怕就会恍惚——“打是亲来骂是爱,那还是个好爸爸”“有了红包,我们给你们表演一个舞蹈”,这是在讴歌“打骂有理”,还是介绍“讨红包秘诀”?

  诸如此类的错位画面,在当下的儿歌词库中并非罕见。文字粗陋者,以“挣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饭他全包”称赞父亲;价值观迂腐者,仍持“爸爸去挣钱,妈妈管着家”的社会固化分工;物质化、成人化也甚是常见,“中了五千万”“不做作业是好汉”等不忍卒听。不乏家长对此“敬而远之”,但又不得不接受另一种无奈:让孩子唱着爷爷辈的歌。《一分钱》《卖报歌》《数鸭子》《捉泥鳅》等等,大多孩子根本无法进入当年的情境,只能机械跟唱。

  今天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空前重视。琴棋书画、思维训练、兴趣培养等,莫不是市场的消费热点。但吊诡的是,早教培训如过江之鲫,新奇玩具推陈出新,儿歌创作却乏善可陈、停滞不前。原因是复杂的,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儿童音乐创作没有多大利益可图,一首优质儿歌的性价比远不如三两句话忽悠家长购买课程来得高。而即便还在耕耘的创作者,似乎也和孩子们太过疏离。否则,只要稍微走进那个童真的世界,孩子们或萌或嗔或娇或赖,他们的天真烂漫就足够激发灵感,又何至于贩卖如此“毁三观”的歌词?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哼唱儿歌不是纯消遣,只要旋律欢快能“哄孩子”即可。它是一种审美教育,很多时候,孩子们就是从中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和善恶感。歌词优美还是粗鄙,意境澄澈还是污浊,对于孩童人格形成、视野开阔的影响大相径庭。《让我们荡起双桨》,曾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留下碧波荡漾、白塔红墙;《歌声与微笑》,用词简明活泼,长大再唱都不禁笑在眉间。或许正因如此,重视儿歌之呼吁近年高涨。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家长应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唱歌、反复念诵儿童歌谣。

  小小儿歌,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有人形容,“小孩子的歌声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朵朵初开的花朵”。我们享受花开的美妙,就要好好关注它、呵护它。期待更多精品佳作,用爱心耐心细心去浇灌这些花朵,带着他们打开美妙的音乐世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端正小儿歌里的大世界

2019-08-16 07:07 来源:北京日报

  提起儿歌,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软糯童音和轻快旋律。不过,倘若认真听听里面歌词,您恐怕就会恍惚——“打是亲来骂是爱,那还是个好爸爸”“有了红包,我们给你们表演一个舞蹈”,这是在讴歌“打骂有理”,还是介绍“讨红包秘诀”?

  诸如此类的错位画面,在当下的儿歌词库中并非罕见。文字粗陋者,以“挣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饭他全包”称赞父亲;价值观迂腐者,仍持“爸爸去挣钱,妈妈管着家”的社会固化分工;物质化、成人化也甚是常见,“中了五千万”“不做作业是好汉”等不忍卒听。不乏家长对此“敬而远之”,但又不得不接受另一种无奈:让孩子唱着爷爷辈的歌。《一分钱》《卖报歌》《数鸭子》《捉泥鳅》等等,大多孩子根本无法进入当年的情境,只能机械跟唱。

  今天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空前重视。琴棋书画、思维训练、兴趣培养等,莫不是市场的消费热点。但吊诡的是,早教培训如过江之鲫,新奇玩具推陈出新,儿歌创作却乏善可陈、停滞不前。原因是复杂的,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儿童音乐创作没有多大利益可图,一首优质儿歌的性价比远不如三两句话忽悠家长购买课程来得高。而即便还在耕耘的创作者,似乎也和孩子们太过疏离。否则,只要稍微走进那个童真的世界,孩子们或萌或嗔或娇或赖,他们的天真烂漫就足够激发灵感,又何至于贩卖如此“毁三观”的歌词?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哼唱儿歌不是纯消遣,只要旋律欢快能“哄孩子”即可。它是一种审美教育,很多时候,孩子们就是从中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和善恶感。歌词优美还是粗鄙,意境澄澈还是污浊,对于孩童人格形成、视野开阔的影响大相径庭。《让我们荡起双桨》,曾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留下碧波荡漾、白塔红墙;《歌声与微笑》,用词简明活泼,长大再唱都不禁笑在眉间。或许正因如此,重视儿歌之呼吁近年高涨。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家长应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唱歌、反复念诵儿童歌谣。

  小小儿歌,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有人形容,“小孩子的歌声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朵朵初开的花朵”。我们享受花开的美妙,就要好好关注它、呵护它。期待更多精品佳作,用爱心耐心细心去浇灌这些花朵,带着他们打开美妙的音乐世界。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