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房住不炒”的政策内涵

2019年08月07日 07:46   来源:红网   王海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重申“房住不炒”、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并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直接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房地产未来走向的疑虑,有利于推动房地产融资资金回流实体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释放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活力;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房住不炒”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振兴实体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房地产过快发展、房价过快上涨导致大量金融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导致土地价格上升,企业房租负担过重。根据央行数据,201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6.3万亿元,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占贷款总额的近28%。房地产对制造业、高新科技行业形成挤出效应,单纯依靠房地产对经济进行短期刺激、长期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增长,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坚持“房住不炒”,贯彻新发展理念,防止房地产过度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真正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房住不炒”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有效方式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本次会议要求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但根据央行的公开数据,2018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按照我国总人口14亿人计算,人均住房贷款已达18400元,这还不包括消费贷、经营贷以及民间借贷等。而如果仅聚焦作为消费主体和购房主体的80后、90后,实际贷款总额可想而知。长期背负高额债务,显然不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不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状态。通过坚持“房住不炒”,引导民众把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转移到服装、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方方面面,才能真正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才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房住不炒”是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手段

  “安得广厦千万间”,实现住有所居,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孟子曾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高房价导致贫富进一步分化,催生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通过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才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让全体人民享受公平公正的住房权利、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房住不炒”,关键是要保持定力,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更应该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因一时的经济困难,就再次动用“房地产”这个工具对经济进行短期刺激,不能像某些城市一样,颁布取消“限售令”的政策后又撤销该政策,出现政策“一日游”的闹剧。同时,加快构建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和房地产税立法等工作,切实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切实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发展成果,切实使人民甩开包袱、撸起袖子,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读懂“房住不炒”的政策内涵

2019-08-07 07:46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