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0年后打老师案”中有一个缺席的声音

2019年07月10日 06:52   来源:红网   王伟

  “常某打张某林一案即将宣判,希望法律能给我和家人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 近日,打人者常某妻子在其朋友圈上写下这一“心愿”。备受关注的“男子20年后打老师案件”将于7月10日在河南栾川县人民法院再次开庭,或将公开宣判。(7月9日《南方都市报》)

  常某报复性地殴打二十年前的班主任实属目无法纪之举,打人视频一经网上热传开来,不免舆论哗然一片。有人为之大失所望,有人为之愤愤不平,有人为之欢呼雀跃,有人为之错愕不已,各类反应应有具有,似乎比视频内容更“精彩”。

  肇事的常某一直声称,自己当年被班主任张某无情虐待过,并留下沉重不堪的心理伤害,法庭之上又极度懊悔不当之举,其家人也有同样的表达。而校方又是另一种声音,基本上是矢口否认张某当年严重体罚行为,在其控告书上又将常某描述为“黑恶势力”。

  广大网友也在热切关注此事并参与讨论。只不过,不少网友过于纠结常某和张某的是非对错,在态度上也表现出非此即彼的分化:认为殴师有理的不乏其人,认为殴师无理的也大有人在。沸沸扬扬之中,将常某和张某二人统统钉在了道德、法治的耻辱柱上,对于还原事实真相和促成裁决公正似乎无所助益。广大媒体的视线似乎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常某及其亲属、校方、广大网友等人身上,但被打者张某的声音一直是缺席的。

  从一开始被打,张某就是缄默不言的。前前后后,张某没有站出来为自己辩护,我们也无法找到其对陈年旧事的澄清言论,也不见其对常某的控诉和索赔,甚至被打之事张某还有意对家人遮掩,常家向其道歉,张某或闭门不见或屡屡拒绝,媒体采访也是难觅其人,开庭审案时更是申请缺席不到。张某似乎“销声匿迹”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方面几乎完全代替了张某本人发声,伴随其间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猜疑声。张某到底为人如何、为师如何,以及常某当年是否被殴打羞辱,都难以定论。一方面是常某家人的申诉、常某同学的佐证、乡邻的求情,另一方面是校方的是校长的“不清楚”和公诉方对张某二十年前虐待学生之事的不予认可。常某殴师已属事实,受罚在所难免,而张某的声音若是能表达出来,或将影响常某受处罚的轻重。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或者又有怎样的反转可能,我们都不能忽视任何这个缺席的声音及其表达的自主,更不能让任何一方的声音过于嘈杂,以至于掩盖了其他方对澄清真相的呼喊声。在追求司法公正的过程中,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我们要始终尊重和期待这个缺席的声音。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