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融开放也是内在需要

2019年07月08日 07:25   来源:人民日报   欧阳洁

  对于当下的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开放既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将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落实好征信、信用评级、支付等领域外资机构国民待遇,扩大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再次表明了开放金融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开放”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是一个高频词。去年以来,一系列开放举措加快推出,包括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控股券商、外资养老险公司等在内的一批新型金融机构相继落地。今年5月,银保监会再度推出12条对外开放新举措,进一步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取消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开展多领域合作,并扩大了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刚刚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重申此前的开放承诺,将外资对证券、基金、期货及寿险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意味着什么,又将带来什么,各方对此颇为关注。

  对于当下的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开放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现有金融业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和服务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增加和创新金融供给。引入更多国际先进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中国市场,有利于丰富产品工具,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市场竞争,实现金融资源更合理、高效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财富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质”和“量”都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过去,市场上面对普通百姓的理财产品大多趋于同质化,理财渠道也相对狭窄,专业化、个性化的理财机构比较稀缺。而在成熟市场上,不少“小而精”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在很多细分市场上已有多年经营历史,拥有精深的专业能力,比如财富管理、养老和健康保险、消费金融等。引入这类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利于满足日益多样化、精细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开放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开放的市场中成长和成熟,是金融业发展的必修课。以银行为例,上一轮银行业开放中,不少战略投资者为其带来了新的理念、服务和产品,帮助中国银行业搭建起科学的内部构架。正是因为这些“开放红利”,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银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我国的四家大型银行已位列前十。

  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更大的金融开放。目前,银行业规模已经很庞大,但在精细化服务、利率定价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面,还有不少功课要补。比如,部分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高,过于注重规模效益而忽视风险等。让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金融机构运营,将带来审慎、精细化的经营理念,改进中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更开放的金融市场需要更有效的金融监管。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在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监管短板逐步补齐,监管专业性也在不断提升。未来,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运行的复杂程度也会相应增加,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做好充分准备,进一步提升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