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近视治愈骗局卷土重来

2019年07月04日 07:17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针灸按摩、“降度镜”宣称治近视,打着“高科技”旗号推销“治眼神器”,眼镜店开“瞎处方”、违规兜售保健品……据调查,儿童近视治疗市场乱象丛生,近视“治愈系”骗局多,眼镜店“瞎处方”危害大,亟待加强整治力度。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近视无法治愈早已是共识。可以说,凡声称可以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商家都是骗子。但多年来,一些商家打着高科技、中医学等多种旗号,利用近视学生及家长“摘镜心切”心理,推出了五花八门、价格不菲的近视矫正产品,宣称可以“治愈近视”,不少家长上当受骗,花了高价效果全无,甚至加剧了孩子近视程度。

  针对近视矫正产品虚假、夸大宣传问题突出等乱象,前段时间,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要求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经营,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尽管如此,现实仍不容乐观。一方面,高居不下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近视防控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这也就意味着近视防控市场需求会持续旺盛,给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仍未走出“近视可治愈”误区,对科学防控近视认识不足,容易掉进商家的陷阱。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部分不良商家忽悠、卸责的能力。事实上,和保健品“坑老”骗局相似,近视治愈“坑小”骗局也在肆意收割广大家长的焦虑,以精心编造的话术给近视学生及家长洗脑,使其主动中招,没有食品许可证的眼镜店竟能“跨界”兜售视力保健品就是证明。同时,多数近视矫正产品不会对孩子视力产生明显伤害,因此家长想维权并不容易。

  要实现令行禁止的效果,监管必须出重拳、动真格、“快半拍”。对严重违法违规特别是屡罚不改的商家严查重罚,罚到其“肉疼”甚至关门歇业,并列入黑名单,形成足够震慑。同时,建立畅通、高效的举报机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问题近视矫正机构,普及近视防控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加强顶层设计,分别明确卫生、工商、教育、质检等部门的责任,多方合力打击,谁失职、问责谁。

  严查严惩各种“治愈系”“瞎处方”,净化近视矫正市场,建立行业规范迫在眉睫。眼下,暑假来临,恰逢青少年进行视力矫正的高峰期,更需格外警惕近视治愈骗局卷土重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