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植发生意”不能做成了“黑心生意”

2019年07月02日 10:29   来源:东方网   戴先任

  相关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植发行业的营业额已达到92亿元人民币。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庞大的植发市场背后,是各种治疗及培训机构的违规非法掘金之路。在记者暗访中,一家培训机构并非医生的“老师”,带着四五个同样没有医师资格的“学员”,直接在人头顶上操刀“实践教学”。(7月1日《新京报》)

  据了解,我国有2.5亿的脱发人群,我国算是“脱发大国”,而在这2.5亿脱发人群中,20岁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占了较大比例,年纪轻轻就“秃顶”了,对于很多爱美的年轻人来说,都会觉得受不了,很多年轻的脱发患者也会想办法防范脱发或通过手术植发。这就给了一些非正规的治疗机构以可乘之机。

  这些非正规商业机构一拥而上,比如植发培训“三天速成”,这样的植发培训班培训出了不少“医师”,这些“医师”通过短短几天学来的植发技能,就敢给脱发患者动。而据业内专家称,正规学习植发,需要从麻醉学、解剖学等基本学科开始,没有5到7年时间不可能操刀手术。短短几天培训,就能摇身一变成了植发“医师”,这将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接受植发手术的脱发患者来说,不仅可能植发失败,还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有庞大市场需求的“植发生意”却野蛮生长、乱象丛生,将会让更多人成为这些非正规商业机构的受害者。

  要知道,植发手术如果麻药和消毒不过关,还可能能导致患者呕吐、晕厥甚至死亡。而且毛囊属于不可再生的,如果对头部神经和血管不了解,很容易造成毛囊永久损伤。植发手术虽是微创手术,但很考验“操刀人”的专业性,稍有不慎,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伤害。人们的“头顶安全”岂容不法分子肆意践踏。

  植发行业混乱失序、乱象丛生,不仅让植发行业难以成为广大脱发患者的福音,反倒会成为他们的噩梦。对植发行业乱象,亟待予以遏制。不能让“植发生意”做成了“黑心生意”。植发行业算是新生事物,这让监管显得有些滞后,甚至存在监管空白、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对此,需要能够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与行业标准,加强对植发行业的监管。监管要能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不能让这些非正规的治疗机构继续大捞不义之财。

  进而言之,不仅是植发行业,诸如“黑医美”、欺诈患者的黑心私立医院等等,也早就成了市场顽疾。如何保护广大患者的切身权益,让不法机构不再继续横行,需要建立健全长态化、长效化的监管机制,需要监管部门能够真正做到守土有责,这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根治行业乱象。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