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多问问自己

2019年07月01日 10:3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考生和家长开始奔赴高考后的又一个“战场”——填报志愿。据《科技日报》报道,不少考生和家长反映,看到不少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的广告,声称借此可提高、预测录取概率,收费标准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不免有家长问了:用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真的靠谱吗?

  大数据精准,才有参考价值

  如果是真正的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调用历届毕业生的样本及其填报专业,以及各院校的专业信息、报考要求等数据,再根据一定算法去匹配考生的分数线和志愿,确实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高考信息的大数据里,会有一些程序化、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大数据的用武之地。而且,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大数据的精准性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利用大数据作为报考指南的话,当然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不过,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大数据报考指南,其实并没有获取足够多的样本量,也缺少完整的院校专业的数据,所以这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更多只是一个噱头。建立这种不完善的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很难说有多少精准度,甚至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更不用说,有些大数据报考指南不过是抓住了考生和家长的心理需求,披着大数据的外衣骗流量、骗人付费。这种APP不仅没有参考价值,而且是在浑水摸鱼,坑蒙消费者。【详细

  不能全凭机器做主

  还要看到一点,大数据是死的,人的需求又是如此复杂。每个考生想填报什么志愿,虽然受到考分的限制,但是也有其千变万化的方向,考生有考生的想法,家长有家长的建议,院校还有院校的要求。比如,有些限考专业,对考生选考科目是有要求的,考生如果没有报考相关科目,上大学就会很累。还有的院校专业,可能考试的分数是够了,但考生自己未必很向往,这样纯粹为了报考而报考,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详细

  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求职的时候也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冷门专业学生人数少得多,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脱颖而出。更何况,“淡化专业、强化通识”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不少学校打破了专业壁垒,充分尊重大学生转换专业的利益诉求。只要学得好,冷门专业同样可以有前景;热门专业学得不好,照样难以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详细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对于大学专业,我们理应有一番更清晰的洞察: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学不好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多冷门的专业,都需要有人研究、专攻。无论哪个领域,高精尖的人才都是稀缺的。所以,只要能让自己成为细分领域的最尖端人才,就不用怕英雄没用武之地。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对考生而言,与其花精力去研究哪些专业更易找工作、拿高薪,还不如问问自己的本心,对哪个专业最有兴趣和热情,最容易干一行、爱一行,在这一行做出头。

  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而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状元,领军人才永远有自己的舞台。所以,与其精选专业,不如通过刻苦学习,把自己塑造成专业领域的“精品”。【详细

  微言大义:

  @这里是小麦同学: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

  @锦鲤小哥:当时看重了工作就业,最后发现兴趣给你最大的动力。

  @那些青春逝去的:如果本科毕业准备考研/出国,那么学校>城市>专业,如果本科毕业准备考银行/公务员/事业单位,那么专业>学校>城市,如果本科毕业准备从事其他工作,那么城市>学校>专业。

  @世纪暴躁女孩:确实,我们学校也是专业前一二才可以转,学高数学的我好痛苦……转又转不走,年年挂年年重修。

  @软_Run:不要听从任何一个路人的想法,他是他,你是你,你必须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做擅长的事情,以后才更可能在喜欢的领域做出贡献。未来充满很多不确定性,今天的热门专业未必三五年后还是热门,别过于迷信大数据,填报志愿,还是要多问问自己。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