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考生和家长开始奔赴高考后的又一个“战场”——填报志愿。据《科技日报》报道,不少考生和家长反映,看到不少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的广告,声称借此可提高、预测录取概率,收费标准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不免有家长问了:用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真的靠谱吗?
首先应当说,如果是真正的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调用历届毕业生的样本及其填报专业,以及各院校的专业信息、报考要求等数据,再根据一定算法去匹配考生的分数线和志愿,确实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高考信息的大数据里,会有一些程序化、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大数据的用武之地。而且,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大数据的精准性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利用大数据作为报考指南的话,当然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不过,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大数据报考指南,其实并没有获取足够多的样本量,也缺少完整的院校专业的数据,所以这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更多只是一个噱头。建立这种不完善的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很难说有多少精准度,甚至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更不用说,有些大数据报考指南不过是抓住了考生和家长的心理需求,披着大数据的外衣骗流量、骗人付费。这种APP不仅没有参考价值,而且是在浑水摸鱼,坑蒙消费者。
还要看到一点,大数据是死的,人的需求又是如此复杂。每个考生想填报什么志愿,虽然受到考分的限制,但是也有其千变万化的方向,考生有考生的想法,家长有家长的建议,院校还有院校的要求。比如,有些限考专业,对考生选考科目是有要求的,考生如果没有报考相关科目,上大学就会很累。还有的院校专业,可能考试的分数是够了,但考生自己未必很向往,这样纯粹为了报考而报考,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所以,哪怕真的有这类大数据的报考指南,考生和家长也只能当作参考,不能完全听凭机器做主。考生和家长如果对报考院校感到力不从心,更好的办法是寻求学校和老师或招生院校的意见。我就认识一位中学老师,每年免费为家长和考生提供填报志愿的咨询,经他指导过的考生,不少是压着录取线录取的,由此可见他的经验确实丰富。他有一个要求,如果不是家长和考生一起来,一律不接受咨询。这就在于,填报高考志愿既不是考生一个人的事情,也不能光听家长的,他需要充分了解考生的理想目标和家长的期望,才能提供合乎家长和考生期望值、又和院校招录要求相匹配的建议。
每年有那么多家长和考生对填报志愿感到力不从心,说明在这方面还有很大作为空间,无论是学校、社会机构还是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参与进来,为家长和考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现在有社会机构花力气做大数据匹配,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在数据和算法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能把这吹得神乎其神,否则就是误导用户,家长也不能把宝都押在这上面,不然可能误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