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脏烟灰缸奖”背后是艺术与责任之争

2019年06月24日 10:52   来源:东方网   苑广阔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21日召开2018年度热播国产影视剧烟草镜头监测结果发布会。本次选择了2018年度热播的前30部电影、30部电视剧进行监测,结果显示,30部国产电影中,有烟草镜头的影片为26部,占86.7%;30部国产电视剧中,有烟草镜头的电视剧有10部,占33.3%。就单个影视作品来说,《悲伤逆流成河》等四部电影、《归去来》等20部电视剧获“无烟影视奖”,电影《我不是药神》《邪不压正》,电视剧《猎毒者》因烟草镜头过多获“脏烟灰缸奖”。(6月23日《北京青年报》)

  这确实是一个让影视剧制作者以及影视演员们感到尴尬的奖项,尤其是其中的演员,他们不过是按照剧本和导演的要求来演戏,但是从控烟的角度来看,却不得不背上了一个诱导吸烟、不负责任的“罪名”,多少都有些“背锅侠”的意味。就以在去年大放异彩的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该影片上映以后不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而且在国内外也是获奖无数。然而随着“荣获”中国控烟协会颁发的“脏烟灰缸奖”,也让电影中吸烟镜头过多的问题,再次被舆论聚焦。

  中国控烟协会在颁发“脏烟灰缸奖”的同时,也呼吁影视界多拍摄无烟作品,规范管理影视剧作品中的吸烟镜头,并且希望对于那些有过多烟草镜头的影视剧作品,取消其参与评奖评优的资格。这样的呼吁,也在网友当中引发的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认为控烟归控烟,艺术归艺术,不能因为控烟就牺牲艺术。这其实就道出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问题。

  虽然客观上我们承认,在人类创作拍摄的浩如烟海的影视剧作品中,有很多描写吸烟的镜头都成为了经典,但很多时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控烟的概念,也没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概念。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深入人心,过多的吸烟镜头,非但无法创造经典,还极有可能引发质疑和争议。

  烟草是影视剧中的道具,就像里面所用到的其他任何道具一样,但是一旦这个道具和社会责任扯上了关系,那么还是应该坚持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毕竟烟草在影视剧中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可以找到其他方式来替代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为了艺术创造就牺牲社会责任,毕竟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样是电影、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

  要想在现在所有影视剧作品中一刀切地禁止烟草出现,似乎也不现实,但是作为影视剧的制作方、出品方,确实应该具备一种意识,那就是从承担社会责任,避免质疑和争议的角度出发,还是尽量减少对烟草道具的使用,加强对烟草镜头的控制,积极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