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即将在上海实施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催生了大批新兴职业,“代收垃圾网约工”便是其中之一。“绿色职业”与“网约工”相结合,不仅改变了这一职业的工作方式,也让垃圾回收小哥月入过万元成为现实。“代收垃圾网约工”,顾名思义,就是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收废品小哥上门回收并将垃圾分类打包,把纸制品送到纸厂,把塑料送到粉碎厂。(6月20日中新社)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上海“最严垃圾分类”的各种消息持续刷屏,并引发了一系列公共讨论。一些网友由于部分上海市民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抛出了所谓“我们是否适合垃圾分类”的诘问。对此,专业媒体则从生活习惯、素质养成等各方面加以探讨和回应。应该说,这种充分的深度论辩,有助于全社会加速形成关于“垃圾分类”的认同和共识。当然,理解这一环保新变化,也可以有很微观的切入点,“代收垃圾网约工”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代收垃圾网约工”也算是个新职业。在过去,我们对垃圾回收人员甚至都没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捡垃圾的”“拾破烂的”,这些极其随意且略带嫌弃的称呼,直观地表明了垃圾回收从业者地位之低以及市民对垃圾回收本身的习惯性漠视。近些年来,“垃圾回收员”“代收垃圾网约工”等横空出世,这一职业群体的人员结构、工作方式以及社会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于推进“垃圾分类”,显然是一件好事。
一直以来,从事垃圾回收的基本都是大爷、大妈,他们的行为逻辑原始而明确——翻捡垃圾桶,找出纸箱、塑料瓶,卖钱。尽管我们承认,捡垃圾的大爷、大妈们为垃圾分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种低效且简单粗暴的垃圾分类模式,势必难以匹配未来社会的需求。随着更多年轻从业者进入这一领域,随着资本搭建起新的平台,垃圾回收服务的升级以及垃圾分类的精细化、高效化,将是大势所趋。
新的社会规则催生新的社会需求,而新的社会需求则会孵化出新的商业形态。垃圾分类回收,既是有利于环保的事业,也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代收垃圾网约工”的迅速兴起,从一个侧面表明:推进“垃圾分类”,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比如,我们有发达的互联网新经济,这意味着大量的资本、技术可以投向垃圾分类市场;再比如,我们有一群信仰低碳环保理念、向往更先进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他们很愿意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
“代收垃圾网约服务”的供需两旺,让我们看到了垃圾分类事业的更多可能性。传统和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给新事物一些时间,我们乐见各种创新促进垃圾分类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