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垃圾分类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是还存在“认同但缺少践行”的情况。总体上看垃圾分类工作落地难、执行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下大力气破解。
在全国已经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城市中,普遍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例如,虽然居民小区大多配备了分类垃圾筒和指示牌,但是高层住宅的楼道并未严格设置分类垃圾桶。而且在垃圾车进入小区收集垃圾时,普遍做法还是将不同分类的垃圾混装在一起,导致居民此前的分类投放工作形同虚设。在垃圾处理环节,垃圾处理厂也未严格按照分类处理标准执行,依然主要采用焚烧和填满两种简单的处理方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工作不够精细化,机制建设不足,配套措施缺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抓住的“牛鼻子”。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真正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理方式必然会让原本惠民环保的政策变成形式主义。而做好科学、长效的制度设计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垃圾分类从生产、废弃、收集、运输到处理,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其中包含生产厂商、消费者、环卫部门和政府等多样化的主体。作为一项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统筹思考,需要从制度设计上系统解决。
制度设计首先要从生产环节入手,给生产厂家、包装商建立责任制,强化其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这必须以环保为导向,倒逼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消费、回收、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着眼,采用绿色、低害材料和易于分拆分类的设计方式,为垃圾分类的源头环节打下基础。
推进垃圾分类要完善当前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首先在废物弃置环节这个“最初一公里”上,一方面要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理念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居民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规定和氛围,积极引导和推动习惯养成。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垃圾分类应加强对电子废品,包括电池、废旧手机等的分类和回收处理。在垃圾收集工作上,也要加强精细化,确保将小区的已分类垃圾得到妥善地运输。
制度设计要在垃圾的回收处理环节走好“最后一公里”。要推动回收和可再生资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建立更加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探索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把垃圾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垃圾本来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让垃圾变成可利用的资源,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正是企业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当各种从事垃圾分类与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有了用武之地,就意味着垃圾分类的产业链的形成,那么垃圾分类才真正有了落地的支撑。
推行垃圾分类,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法律法规的制定、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必须依靠行政力量才能完成和落实。只有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各方守土有责,各尽其职,才能确保这一链条上每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格局形成之后,垃圾分类才能真正做到持续健康推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垃圾分类,关乎的是绿水青山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就是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的好事,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行动共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