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弘扬端午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2019年06月05日 15:07   来源:每日甘肃网   付 彪

  5月31日音乐剧《屈原》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并将于6月6日至10日晚在屈原投江地汨罗江畔的屈子文化园演出;6月3日,位于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举办包粽子民俗体验活动,共计9400多人参与其中,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6月4日新华社)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端午节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底蕴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形式多样的端午节俗在全国各地上演,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情怀的精华。

  弘扬端午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挖掘端午的丰厚内涵,传承端午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的原始物质。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如今,我们常说的“精气神”,指的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面貌。

  弘扬端午传统文化的“精气神”,首先是爱国精神。端午节的来源很多,大多数人选择屈原,正是源于屈原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遭馋去职被流放,但流放过程中仍不忘忧国忧民并以身殉国,才使得其流芳千古。端午节,据传还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日。每逢端午,文天祥都会以诗抒怀,表达忧国忧民、尽忠报国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出的就是爱国的精髓。

  其次是民族气节。气节是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一种风骨,一种信仰,是民族的灵魂。纵观屈原的一生,他有气节、有担当,不向世俗妥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楚国强盛,他义无反顾,提出“合纵”,共同对抗强秦。就是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使他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诚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最后是人文情怀。端午节,又称“诗人节”。追溯端午的文化传统,这个节日除了粽香,还有“诗和远方”。除了屈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还有很多反映端午人文情怀的诗作,以及如今各地举办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习俗,至今都是人们过端午时一项最热烈的节庆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焕发出人们的团结精神和昂扬斗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的文化外延还在拓展。弘扬端午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就是要不断挖掘端午的丰厚内涵,传承端午文化的根和魂,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生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