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家庭农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05月30日 11:3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李涛

  上海的生态农场。(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杨秀峰/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深刻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阶段,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现阶段,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主要面临制度政策体系不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畅、缺乏高素质职业农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顺应现代家庭农场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数字化、生态化发展趋势,需建立适应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家庭农场有序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与基层探索结合,推动家庭农场高效发展

  一是推进现有家庭农场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后的家庭农场应成为具有适度经营规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参与社会化服务、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推进其它小规模承包地的家庭经营向高质量家庭农场转型。三是到本世纪中叶完成家庭农场现代化建设,在质量效率效益上进入国际领先水平。为此,既要坚持地方推动,落实责任,又要坚持基层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实践适合本地区发展条件的绿色、智慧、生态农业等家庭农场新模式,提高家庭农场的质量效益。

  以突破土地流转难题为抓手,健全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全力解决土地流转难题。健全“三权分置”的农地产权体系,探索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产权平台,建立休耕地管理办法,禁止承包地撂荒,鼓励规模经营,建立集约招标、规范管理平台,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到家庭农场;健全土地流转的公共服务,免费提供标准化流转合同,提供市场信息、交易磋商、纠纷调解等服务;发挥村级两委作用,鼓励通过邻壁土地互换、转让、托管等方式整理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改变农田补贴政策,由补贴小农户改为补贴家庭农场,调动农户建设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二是以土地流转和数字生态农场建设为抓手,统筹协调国土、工商、财政、金融、保险、农业科技等各部门密切合作,打通服务家庭农场的各个环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完善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社会资本下乡,理顺简化审批流程,畅通投资渠道,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紧扣数字化、生态化发展方向,发挥家庭农场建设的后发优势

  一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互联网”,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运用。建立完备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体系,优化流程、科学管理,精准收集生产经营管理信息,为专业化运营提供决策依据。二是积极促进生态农场发展。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污染物资源,促进家庭农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农场定位,配套建设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功能,建设种植、采摘、文旅、康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家庭农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财政预算安排专门资金予以支持,也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加大对农机设备、水利设施、农业信息等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前、中、后端的基础投入,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千方百计降低家庭农场运营成本,注重为家庭农场提供农技农经、金融保险信贷、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农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生产性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为家庭农场持续稳健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完善对家庭农场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持

  相对小农经济而言,规模经营的专业化家庭农场更有能力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一是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生物种业、适用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二是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运用。三是实行家庭农场技术升级补贴政策,鼓励家庭农场采用无人机、传感器、智能温控、混合种养等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工具,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四是建立家庭农场科技应用示范园区,实施科技“进村入场”工程。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使更多的传统农民向懂市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六是制定农场企业家培育计划,通过“科研示范”、“结对帮扶”、“发展论坛”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他们创新创业的支持。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强化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要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导,确保党的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精神落到实处。制定“告老还乡”投身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体系,从机制上鼓励大中城市的企业家、党政军退休人员等投身乡村振兴,积极参与家庭农场建设。(作者为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长)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用好“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心中的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