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家庭农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05月30日 11:3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李涛

  上海的生态农场。(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杨秀峰/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深刻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阶段,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现阶段,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主要面临制度政策体系不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畅、缺乏高素质职业农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顺应现代家庭农场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数字化、生态化发展趋势,需建立适应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家庭农场有序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与基层探索结合,推动家庭农场高效发展

  一是推进现有家庭农场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后的家庭农场应成为具有适度经营规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参与社会化服务、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推进其它小规模承包地的家庭经营向高质量家庭农场转型。三是到本世纪中叶完成家庭农场现代化建设,在质量效率效益上进入国际领先水平。为此,既要坚持地方推动,落实责任,又要坚持基层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实践适合本地区发展条件的绿色、智慧、生态农业等家庭农场新模式,提高家庭农场的质量效益。

  以突破土地流转难题为抓手,健全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全力解决土地流转难题。健全“三权分置”的农地产权体系,探索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产权平台,建立休耕地管理办法,禁止承包地撂荒,鼓励规模经营,建立集约招标、规范管理平台,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到家庭农场;健全土地流转的公共服务,免费提供标准化流转合同,提供市场信息、交易磋商、纠纷调解等服务;发挥村级两委作用,鼓励通过邻壁土地互换、转让、托管等方式整理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改变农田补贴政策,由补贴小农户改为补贴家庭农场,调动农户建设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二是以土地流转和数字生态农场建设为抓手,统筹协调国土、工商、财政、金融、保险、农业科技等各部门密切合作,打通服务家庭农场的各个环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完善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社会资本下乡,理顺简化审批流程,畅通投资渠道,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紧扣数字化、生态化发展方向,发挥家庭农场建设的后发优势

  一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互联网”,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运用。建立完备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体系,优化流程、科学管理,精准收集生产经营管理信息,为专业化运营提供决策依据。二是积极促进生态农场发展。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污染物资源,促进家庭农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农场定位,配套建设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功能,建设种植、采摘、文旅、康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家庭农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财政预算安排专门资金予以支持,也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加大对农机设备、水利设施、农业信息等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前、中、后端的基础投入,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千方百计降低家庭农场运营成本,注重为家庭农场提供农技农经、金融保险信贷、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农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生产性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为家庭农场持续稳健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完善对家庭农场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持

  相对小农经济而言,规模经营的专业化家庭农场更有能力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一是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生物种业、适用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二是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运用。三是实行家庭农场技术升级补贴政策,鼓励家庭农场采用无人机、传感器、智能温控、混合种养等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工具,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四是建立家庭农场科技应用示范园区,实施科技“进村入场”工程。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使更多的传统农民向懂市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六是制定农场企业家培育计划,通过“科研示范”、“结对帮扶”、“发展论坛”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他们创新创业的支持。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强化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要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导,确保党的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精神落到实处。制定“告老还乡”投身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体系,从机制上鼓励大中城市的企业家、党政军退休人员等投身乡村振兴,积极参与家庭农场建设。(作者为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长)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用好“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心中的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