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举报自己”:吃回扣存在吗?应该怎么消除?

2019年05月24日 07:56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虽然现在取消了药品加成,但在医院里,医生开药拿回扣的现象却并没有消失。”日前,万宁市和乐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华生(化名)向媒体反映,包括他自己在内,该院很多医生存在收受药商回扣的情况。对吃回扣这件事,你认为存在吗?应该怎么消除?且看下面几位读者的观点。

  吃回扣背离职业道德

  ■曲 征

  一个医院,救死扶伤、服务患者是其立足的基础,对广大医护人员而言,时刻为病人着想、安心疗治病人,才是其工作重心。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吃回扣的“激励”,一些医护人员已经将重点放到了金钱利益上面,甚至因利益关系发生过争执。如此种种,哪里还有一点“救死扶伤”的影子?哪里还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也难怪有医生看不下去了,愤而举报自己。

  不过,医生为什么不向管理层举报?难道医院及当地监督部门就发现不了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正如举报人所称,医生大面积吃回扣,管理层亦对此视而不见,甚至可能参与其中。这是值得警惕的,假如上级都未能挺起责任,那么整个医疗单位都会将吃回扣视作“正常行为”,过度医疗、开大处方也就无从禁止。对此,整顿几个医生解决不了问题,还必须让有关负责人付出代价。

  医生举报固然勇气可嘉,但也给了我们另一层思考。存在于医疗单位的各种“猫腻”,外人一般很难觉察,唯有医院的受益者心中最清楚,而且像当事医生这样的行为,说明有很多人不乏良知,不乏职业道德。但是也要看到,这仅仅是个例,不具有常态化的意义。因此,如何形成制度化的举报机制?相关方面不妨在医疗单位培养或安插专门“吹哨人”,让他们发现问题,举报问题。

  别自己人调查自己人

  ■余明辉

  媒体曝光后,不管是当事医院,还是地方主管部门,都表示将快速调查处理。但就诸多现实来看,这次调查不能止于“自己人查自己人”——不管是当事医院,还是地方主管的卫健委,在相关举报里都有一定的利益牵连,无论如何都难免有瓜田李下嫌疑。

  一方面,对于医院领导也可能参与其中的指控,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为了保证调查公正,当事卫生院自查是欠妥的。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根据报道,该院药品都是通过政府统一采购,但高达10%—15%的回扣比例,依然说明药品招标不扎实、水分大,作为主管、主要参与此项工作的地方卫健委等而言,负责此次调查未必有足够公信力。

  应该说,随着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两票制”等破除以药养医政策的推行,以往很容易借药品吃回扣的灰色空间,已被大大压缩和消除。但这并不代表它完全销声匿迹了。此前,人们就担忧,吃回扣是否会“明转暗”,更加隐蔽,更加不易察觉?此次似乎再次证明,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正因为这样,不管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还是消除公众的担忧,此次万宁医生自我举报吃回扣事件,都不能止于当事医院和地方卫健委的内部调查处理,而是需要公正的第三方,如纪委部门、更高上级及时介入调查处理,给举报者一个公正合理的回复,有效回应社会的关切。

  警惕过度诊疗呈下移趋势

  ■罗志华

  这封举报信上提到,门诊部一些医生的业务量大,如一个月看病开出10万元的药物量,即可获得15000元的药品回扣金额。这位医生刻意避免开有回扣的药品,尽管如此,他平均每月至少也可拿1000元的回扣。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不大,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回扣,这是过去较少出现的现象。

  对医生吃回扣有治本效力的药改举措,为何在基层医疗机构里没有发挥出作用?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有些人不愿轻易扔掉自己手中利益,因为城市医院对于医药代表管理趋严,他们只好将阵地转移到过去回扣现象不太严重的基层医疗机构。

  为了让基层民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的愿意,近年来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就连报销比例,基层医疗机构也比城市医院高出不少。不过,高比例的背后,过度诊疗是否呈现下移趋势呢?

  不久前,在北京市召开的2019年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医保局局长于鲁明就曾痛批基层医疗机构过度诊疗现象,有社区一级的医疗机构,年医疗费用最高竟达近亿元。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基层医疗机构虽然业务量不大,但行风建设丝毫不能放松。只有全面强化监管,才能压缩吃回扣的空间。

  (主持人:丁建庭)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