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让“小产业”发挥“大作为”

2019年05月23日 06:58   来源:经济日报   李军

  2019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冲刺阶段,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摘帽”后的贫困县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要工作任务。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核心产业发展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农区,牧区面临更大的挑战,脱贫攻坚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聚焦核心产业,探索适合牧区发展的产业模式,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肉羊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产业,近年来肉羊产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潜力巨大,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成为牧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拉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支柱产业。虽然和生猪、肉鸡等大畜牧业相比,肉羊产业从产量和产值上看还是“小产业”,但是在产业脱贫,尤其是帮助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却表现出“大作为”。原因就在于,肉羊产业具有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农副资源、技术准入门槛低、养殖管理难度小、资金回报周期短、风险低等优点,从而使之成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地区,共同的特点是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而发展肉羊产业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我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来看,西北肉羊优势产区内包括了甘肃、宁夏两个国家特级扶贫地区及新疆这一重点扶贫地区,西南肉羊优势产区包括了四川、云南、贵州三个国家重点扶贫地区。2017年,全国羊肉产量为471.1万吨,这6个省、自治区的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0%以上。同时,内蒙古、新疆、甘肃、吉林、辽宁、云南6个边疆地区羊肉产量占比45.7%,5大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占比达到42.0%。可见,这些地区发展肉羊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在需求不断加大,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国家相关政策为牧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牧业经营能有效开展并实现降本、提质、增收,对牧民具有很强的便宜性。

  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的肉羊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肉羊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食物消费更加注重健康、营养与平衡搭配。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低。在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动物性食品消费绝对数量稳步上升的背景下,羊肉在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羊肉消费的去区域化和去季节化趋势日益明显。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目标更加多元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补贴金额不断增加,为养羊户提供了便利,减轻了生产成本带来的压力,并有效扩大了规模效应的辐射范围。从目前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肉羊养殖户普遍得到实惠,畜禽规模养殖场普遍改善了生产设施,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创新了例如“公司+农户”“党支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由市场引导、政府扶持、贫困户参与的产业扶贫模式,这些模式在帮助贫困地区防贫、脱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内蒙古赤峰通过推广“昭乌达肉羊托养模式”“放母收羔模式”和“直接帮扶模式”,帮扶带动420户贫困户853人,使养殖户户均增收3533元;新疆的贫困户将扶贫羊交给养殖大户托养,贫困户每年可以获得10%的利润分红,3年后大户再返还同等数量羊给贫困户等。可以说,肉羊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大作为”,并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更好地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关键也是要抓住“精准”两个字。发展产业要有长远眼光,首先将长期持续性发展作为重点,做好统筹规划;其次要立足地方,因地制宜选择适应地区特点的产业,决不能跟风复制;还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更要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核心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必然大有可为。

  (作者李军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李军:让“小产业”发挥“大作为”

2019-05-23 06:58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