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东方智慧回答文明之问

2019年05月15日 08:28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一些国家的2000余名嘉宾共襄文明盛举、共促文明进步。会场之外,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化展演、亚洲文明巡游、亚洲文化旅游展等众多活动精彩纷呈。这场盛大聚会再次向世界宣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特别是亚洲,诞生了两河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等古文明,堪称“人类文明摇篮”。有现代西方史学家直接指出,“欧美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沧海桑田,今日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亚洲,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多样性特点依然十分突出。不同国家如何平等相待,不同文明如何和谐共处,值得全亚洲、全人类共同思考。中国倡议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是期望运用亚洲智慧为回答这一“时代之问”提供新思路,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国的深邃思考与责任担当。

  正如一句马来西亚谚语所言:不相知无以相爱。真诚对话、深入了解,是达成共识的大前提。近年来,从塞纳河边到尼罗河畔,从乌拉尔山麓到安第斯山脉,伴随习近平主席的足迹,中国“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观传遍世界,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拥趸。中国文明观之所以“圈粉”无数,正在于其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陈旧思维,深度契合了世界文明发展规律。试想,如果没有东方四大发明的传播,近代西方文明赖以自豪的地理大发现和工业化进程将从何谈起?而中国之崛起,同样少不了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事实证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外界愈发认可中国文明观,正在于历览人类历史文明的兴衰更替后发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科学性。

  遗憾的是,虽然文明互鉴如此可贵,却始终有一股力主“冲突”的力量在抱残守缺,甚至大开历史倒车。比如,近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就语出惊人,将中美关系视为“文明冲突”,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面临一个非白人的强大竞争对手。”她还透露,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的团队正基于“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作战”的理念制定对华战略。尽管这番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的言论即便在美国国内也“政治不正确”,并遭到一片恶评,但它从美国高级官员口中理直气壮地说出,足见落后思维的根深蒂固。其潜在逻辑无非是:文明有高低、优劣之分,冲突是不同文明相遇之后的必然结局,弱势文明只能接受被摆布被淘汰的命运。但仔细想来,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文明,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文明。你死我活从不是文明的生存逻辑,傲慢和偏见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几百年里,全球化进程不断提速,但不同文明之间始终未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秩序,恃强凌弱、流血冲突写满了历史的每一页。到了今天,人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论是活动的疆域还是创新的速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却依旧没有在交往法则、行为边界等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倘若我们不能跳出历史窠臼,那么人类越“无所不能”,世界的未来越可能成为一片黑暗森林。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文明观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方案为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全球化的未来开出一条正道。

  每当世界历史进入十字路口,合乎潮流、顺应人心的先进思想总是社会前行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不仅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有解决问题的行动。一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足以融化一些人的思想坚冰,但人们共同求解“文明之问”的努力必将收获越来越响亮的国际回声,也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思想解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文明对话是众多亚洲国家的心声    2019年05月14日
  • ·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2019年03月27日
  • ·中国足球还需久久为功    2019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