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方智慧回答文明之问

2019年05月15日 08:28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一些国家的2000余名嘉宾共襄文明盛举、共促文明进步。会场之外,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化展演、亚洲文明巡游、亚洲文化旅游展等众多活动精彩纷呈。这场盛大聚会再次向世界宣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特别是亚洲,诞生了两河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等古文明,堪称“人类文明摇篮”。有现代西方史学家直接指出,“欧美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沧海桑田,今日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亚洲,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多样性特点依然十分突出。不同国家如何平等相待,不同文明如何和谐共处,值得全亚洲、全人类共同思考。中国倡议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是期望运用亚洲智慧为回答这一“时代之问”提供新思路,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国的深邃思考与责任担当。

  正如一句马来西亚谚语所言:不相知无以相爱。真诚对话、深入了解,是达成共识的大前提。近年来,从塞纳河边到尼罗河畔,从乌拉尔山麓到安第斯山脉,伴随习近平主席的足迹,中国“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观传遍世界,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拥趸。中国文明观之所以“圈粉”无数,正在于其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陈旧思维,深度契合了世界文明发展规律。试想,如果没有东方四大发明的传播,近代西方文明赖以自豪的地理大发现和工业化进程将从何谈起?而中国之崛起,同样少不了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事实证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外界愈发认可中国文明观,正在于历览人类历史文明的兴衰更替后发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科学性。

  遗憾的是,虽然文明互鉴如此可贵,却始终有一股力主“冲突”的力量在抱残守缺,甚至大开历史倒车。比如,近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就语出惊人,将中美关系视为“文明冲突”,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面临一个非白人的强大竞争对手。”她还透露,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的团队正基于“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作战”的理念制定对华战略。尽管这番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的言论即便在美国国内也“政治不正确”,并遭到一片恶评,但它从美国高级官员口中理直气壮地说出,足见落后思维的根深蒂固。其潜在逻辑无非是:文明有高低、优劣之分,冲突是不同文明相遇之后的必然结局,弱势文明只能接受被摆布被淘汰的命运。但仔细想来,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文明,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文明。你死我活从不是文明的生存逻辑,傲慢和偏见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几百年里,全球化进程不断提速,但不同文明之间始终未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秩序,恃强凌弱、流血冲突写满了历史的每一页。到了今天,人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论是活动的疆域还是创新的速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却依旧没有在交往法则、行为边界等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倘若我们不能跳出历史窠臼,那么人类越“无所不能”,世界的未来越可能成为一片黑暗森林。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文明观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方案为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全球化的未来开出一条正道。

  每当世界历史进入十字路口,合乎潮流、顺应人心的先进思想总是社会前行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不仅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有解决问题的行动。一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足以融化一些人的思想坚冰,但人们共同求解“文明之问”的努力必将收获越来越响亮的国际回声,也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思想解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