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大中小学了解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受访教师表示,当前“崇尚分数、崇尚快乐”的青少年不少缺乏劳动概念,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
从勤于学习到勤于动脑动手,劳动教育是传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小学生而言,无论年龄、成绩、家庭等因素如何千差万别,参加劳动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格、增进身心健康。所以,每当“劳动最光荣”的理想信念犹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孩子们的成长,“成绩好就不用劳动”的做法,也十分可笑。
劳动教育意义深远,但却耐人寻味。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专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用3至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可谈的话题,更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责任。
“有教无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与热爱劳动的做法并不相悖,所以无论成绩好坏都有参与劳动的责任义务。劳动是什么?劳动的目的是什么?一些地方教育暴露出只重成绩却轻待劳动的问题。对于出于年幼的孩子们而言,既不懂怎样做才能算劳动最光荣,更不知劳动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有些甚至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多上几堂社会实践课或多做几次家务活,这种思维相对窄化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导致劳动教育被忽视。既然在劳动面前不能“一视同仁”,又何谈思想道德建设?
进一步说,学生成绩好坏不代表一个人是否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当下,许多地方已将文体课程纳入结业考试的必要环节之一,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顺应全面发展的趋势。而劳动,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更没有固定的范围。劳动可以小到随手捡起脚下的垃圾,可以大到给身边的人们乃至未来整个国家带来福利,这种意识并不能靠成绩来获得,而是日积月累,从小培养,塑造良好习惯。
再者,“成绩好就不用劳动”的做法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教育学生的目的来取得优异成绩,目的是未来有良好的发展方向,但最终终将是服务于社会。谁都无法逃离“劳动者”这一角色,更没有人可以将劳动置身事外。各行各业,勤勤恳恳,因为尊重劳动,爱护劳动,珍惜劳动,所以唯有热爱劳动者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因为劳动,所以光荣,当人人都意识到这一点,顿时觉得成绩好就不用劳动的做法太过可笑。有劳动的机会,感受劳动的魅力,既是一个人的责任,又是一个人的幸福。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