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暴制暴,伸张不了正义

2019年05月13日 07:14   来源:钱江晚报   评论员戎国强

  上饶校园惨案发生至今,从新京报等诸多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已公开的案情仍然很有限,其中一些信息有矛盾之处,或者比较含混,还有许多问号有待打开。特别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即男生刘某某有没有欺负女生何某某,欺负行为持续多久,程度如何,都不确定;虽有未经权威认定的证据,但显然证据很不充足,甚至有否定的说法。

  毫无疑问,杀人的那位家长,其行为肯定是违法的。退一万步讲,以暴力手段夺走一个孩子的生命,是罪恶滔天的。但是,即便如此,网上已经形成了一波“以暴制暴“的言论,很多人根据未经权威证实和认定的、非常有限的信息,就急于选定立场,支持家长王某建的行为,认为另一方家庭的孩子刘某被害是“活该”。过往频频发生的校园霸凌在很多人心里投下了阴影,焦虑的情绪是以暴制暴心理形成的温床。

  且不说上饶事件的事态仍不确定,即便网上所传男生欺负女生行为属实,也不能支持“以暴制暴”的观点。

  同情校园霸凌事件中的弱者、被害者,站在其立场上维护之,谴责强蛮,不但无可指责,而且具有正义性;但是,对霸凌者的制裁,应该在法律轨道上进行;如果赞同个人以暴制暴,等同于放纵、姑息私刑了。反对霸凌,本来是为了人身安全,而鼓励私刑,不是灭火,而是火上浇油,推高环境的危险程度。

  放任以暴制暴,鼓吹以暴制暴的“合理”性、“合法”性,等于授予每一个人都有裁决权。每个人都是法官,等于没有法官;更严重的是,这是从“理论”上把法官与暴徒一体化——无法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果真到了这一步,最后一点安全都将荡然无存,没有一个人是赢家,完全背离了反对霸凌的初衷。这就是将以暴制暴“合法化”的可怕之处。

  以上饶事件中王某建的行为为例,即便是对方孩子对他女儿有欺负行为,他的行为也没有达到保护女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只能给双方家庭带来灾难。或许他在某种情绪的支配下失去了理智,只是为了宣泄。宣泄的结果不但给对方家庭造成灭顶之灾,也把自己的家庭推向绝境。试想,让他妻子和女儿如何面对现在的局面?据司法界人士分析,王某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中最严厉的条款。为王某建叫好,是真的同情他,为他好吗?王某建从反面告诉我们,法律才是最可靠的生命守护者。维护法律尊严,就是维护我们自己。

  为王某建行为叫好的人们当中,除了极少数可能存在的反社会倾向者,多数是把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定位于霸凌行为的受害者;其中也可能已经遭受过校园霸凌。当校园霸凌有增无减时,焦虑就会上升,如果最终看不到改变的希望,焦虑感就会转化为暴力倾向。对个人而言,以暴制暴是最直接最不需要动脑子的应急反应方式,但却是最不可取的方法。消除、遏制对“以暴制暴“的依赖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减少乃至杜绝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