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徒步爱好者冯浩一行三人擅自穿越羌塘无人区被行政处罚各5000元一事,引起社会关注。自然界的“无人区”不能擅闯,其实对一些新兴业态,亦不能任其长期在监管的“无人区”中肆意狂奔, 比如“跑腿”行业。
出差忘带身份证,找闪送员送到机场;想买生鲜、零食又懒得出门,找外卖小哥代买……发端于餐饮外卖的同城配送服务,已延伸到多种个性化配送场景,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很多“急事”“难事”和“懒事”。日渐壮大的同城配送市场让“跑腿”行业跑得飞快,国家邮政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提供即时配送的同城速递已成为物流行业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但这种花钱买时间的“跑腿”服务,很多时候“不太靠谱”。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34.3%的受访用户遇到过货物安全问题。其中,56%的用户遇到过货物损坏的情况,52.4%的用户遇到过文件、证件等重要信息被暴露的情况。
导致“跑腿”服务出现让消费者消费体验不佳的根源不难寻索。一方面,作为一个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业态,“跑腿”服务目前仍没有得到具体的行业界定,它既不属于传统物流快递,也不是单纯的互联网服务,在工商部门注册时,有的地方将其登记为物流企业,有的则是归入家政服务或中介服务,究竟该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很难说得清楚。另一方面,对“跑腿”行业,尚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条文约束,导致其存在门槛低、定价随意、公司资质不全、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让“跑腿”行业发展失序。
一个新兴业态长期在监管“无人区”狂奔的结果便是,直接导致行业野蛮生长,最终既损害从业者权益,也让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跑腿”服务也一样,法律规范、监管制度不能后知后觉,任由行业走在前面“甩你几条街”,或者等到“闯出大祸”了才想起来要监管、要整顿,消费者的权益等不起。
其实,科技时代,给“跑腿”服务上把“安全锁”并非难事。比如,闪送平台在“跑腿”服务中引入了人脸识别系统,闪送员登录时必须进行面部识别才能“跑腿”;而京东快递则新推“鸡毛信”增值服务,实时智能追踪包裹,或使用收件人手机扫码才能打开的“智能安全箱”寄递物品。要让“跑腿”服务安全地“跑”起来,这些让寄件过程更加安全、透明的创新技术手段,可以学习借鉴。
据悉,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牵头的《同城物流配送服务规范》已于去年7月立项,拟于今年完成起草工作。希望随着行业规范的出台,“跑腿”行业的监管也能跟着“跑”起来,告别失序,走向规范。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