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众生物信息立法保护迫在眉睫

2019年04月22日 07:25   来源:光明日报   沈彬

  不经意之间,刷脸付费、指纹验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将许多属于自己的、具有唯一性的面部表情、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交给外部世界,这些信息能够得到妥善保存、依法使用以及定期销毁吗?

  不久前,一种“人工智能测面相”的小程序走红于朋友圈,用户可以上传个人照片或是实时拍照来进行下一步的“面相”测试,最后转发至朋友圈即可得出测试结果。但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小程序获取的面部信息会不会被盗用?

  在多年前,公众对留指纹等行为的警戒阈值比较高。比如,2010年,在教育系统推行的冬季长跑活动中,拟规定大学生长跑须先在指定网站实名注册,之后每次要通过“指纹打卡”的方式进行现场验证。这一规定引发舆论强烈反弹,公安部表态称:其他部门是否可以采集民众指纹,没有查到法律依据。此事遂不了了之。近9年过去了,指纹解锁、刷脸支付、虹膜扫描等生物识别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众的警戒和抵触情绪有所弱化,但是相关的立法却迟迟没有跟进,还是一片空白。

  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民众生物信息的可使用性大大提高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接触机构越来越多,信息被反复传播、使用。比如,现在很多火车站进站前要经过面部识别,宾馆入住之前也要经过面部确认,原来属于“黑科技”的面部识别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群众离不开,应用范围越来越下沉。

  技术下沉使用,很多问题便显现出来。像人脸信息被采集之后,到底是归属于谁?会不会变成企业的资产,任由其买卖?怎么保障生物信息被采集,不会超出当初的承诺范围使用?如果企业发生倒闭、注销,如何依法销毁相关的生物信息避免外泄?这些真不能全靠企业的“良心”,得通过法律把企业和政府权力关进笼子里。

  事实上,在既有的法律“大厦”之中,还没有给个人生物信息留下合适的位置。首先,从民法权利本位来说,必须明确个人信息属于人格权属性的私权,不是“公共信息”,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商业机构需要录取生物身份信息时,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或者经当事人的同意,并且在录取时应该明确使用范围、保护措施。目前正在编纂的《民法典》中应该给大数据时代的民众个人信息留下位置,夯实生物信息作为私权的根基。

  其次,应该明确政府部门使用、匹配、存储民众生物信息的权限、程序和责任。目前生物信息被普遍用于刑事侦查、治安管理、人口治理、医疗卫生等领域,但是并没有法律的详细规定:如何防止被权力滥用?这方面的程序性和限制性规定,也应尽早进入立法议程。

  最后,是民众生物信息的财产性部分,也应该做出保障,对商业性开发的目的、范围和手段,应该有约束性规定,特别是要防止一些科技巨头滥用民众生物技术信息库的行为。

  在高科技加持之下,我们的指纹、面部等生物信息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但权利根基却还没有得到法律层面的夯实。所以,不能让民众生物信息继续“裸奔”了。

   (作者:沈彬,系澎湃新闻网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