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2019年04月17日 07:35   来源:人民日报   陈凌

  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加快推进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财税支持政策等六个方面,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了23项具体意见。“含金量”充足的惠企政策,实实在在的支持举措,为中小企业送上了一份“大礼包”,让中小企业坚定了心无旁骛谋发展的信心。

  管理学上有个“隐形冠军理论”,指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经济持续发展,往往会得益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籍籍无名”的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更有人形象地指出,“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我国99%的市场主体都是中小企业。”无论是从地位作用来看,还是从实际贡献来说,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正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充分肯定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千方百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再到今年全国两会参加代表团审议时要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正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体现,必将有利于纾解中小企业困难,稳定和增强企业信心及预期,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

  让中小企业的活力充分迸发,首先就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次《指导意见》所针对的,都是中小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市场歧视是不少中小企业深感烦恼的问题。对此,《指导意见》不仅要求按照竞争中性原则,打造公平便捷营商环境,更提出严格禁止各种刁难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问责追责。软性环境的营造,加之刚性制度的约束,为破解难题注入了动力。再比如,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某地工商联曾统计,民营经济总量占当地GDP比重达到50.5%,但当地民营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不到银行贷款总额度1/3。融资困难、成本高企,让不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感压力。正因此,《指导意见》专门把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单列出来,并从完善融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方面提出务实举措,为中小企业纾解困难。

  如果说,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阳光雨露,那么增强内生动力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创新既是一个明显短板,也是发展的机遇所在。事实上,也只有解决创新能力不足这个关键问题,中小企业才能破茧成蝶、赢得未来。正因如此,《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并把“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有不断创新,一个企业才能与时俱进、兴旺发达。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好政策能否给中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关键还得看落实。贯彻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是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以落实《指导意见》为抓手,既做好“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的帮扶工作,也多下“添柴加火”“添砖加瓦”的培育功夫,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小企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