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闹不解决”折射怎样的维权生态?

2019年04月16日 06:55   来源:工人日报   林琳

  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规则和秩序去规范、约束商家和公共服务部门,畅通维权渠道、改进服务质量和工作作风、提高纠纷处理效能,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能放心、舒心、开心。这才是此番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和思考。

  这几天,发生在一名女车主和陕西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之间的维权事件,引发了舆论关注。从最初人们认为女车主“撒泼”“骄横”到现在觉得“4S店店大欺客”“消费者只能如此、就得如此”,舆情的风向已然转变。4月14日,西安市在其相关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称,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已要求“利之星”4S店继续加强沟通解决投诉问题,责成其尽快落实退车退款事宜,并听取了投诉人即女车主新提出的八项诉求。

  一个清晰的脉络是,事件不为人知时,车主天天追着4S店讨说法,4S店各种解释、拖延、拒绝;而事件在车主坐上4S店的车辆引擎盖哭诉且广为传播之后,高管出现了,北京奔驰销售服务公司的声明发布了,调查组成立了,4S店表示可以立即退款退车,车主则表示“不接受不明不白的退款”——双方的位置仿佛对调了。

  而这转折正是源自车主“豁出去了”,既然讲道理的、文明的、理性的途径走不通了,只能把动静闹得大一些、让大家都来评评理,引来舆论和媒体的重视。如今看来,这是个“英明”的决定,但这背后其实是无奈和无助。无奈之下,有些人可能心灰意冷,有些人则可能干出一些冲动的事情。上述女车主的做法还算不上是极端。

  人们关注这一事件,不是因为“女车主”“研究生”“奔驰”等吸睛之处,而是因为不管什么人、什么车,在消费时都可能面临这样的维权窘境。

  现实中,更普遍的情况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对等;遇到纠纷,商家的门能进,但人难找、事难办;别说“无理由退换货”,就是“有理由”也往往要折腾个三番五次、七荤八素。说到底,这段无奈的哭诉其实触动了每一个人消费维权的敏感神经,也激起了他们对整个维权生态的关注和思考——遇到这样的事,我该怎么办?能怎么办?

  这样的维权“经验”其实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不好的示范,就像网友表示的:“我跟你讲道理,你跟我耍流氓。我跟你撒泼,问题解决了。”就在4月14日,有媒体报道了另一起类似情况,河南郑州的王女士在郑州之星奔驰4S店花40万元买了一辆奔驰车,提车不到24小时,车在行驶中方向盘助力系统突然失效。王女士要求退换车,屡遭推诿,面对4S店工作人员,王女士称:“你们是不是非得逼得我像西安(女士)一样坐到引擎盖上才解决啊?”

  有些事情,看似个案,实际上很有代表性。把事情闹大才能维权成功、引起媒体关注才能维权成功,类似的情形不少。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同样是维权,谦谦君子总是被搪塞,脾气大的却仿佛有“绿色通道”,这样的维权逻辑和救济生态显然不正常。

  当然,类似事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或者说倒逼出了相应的改革和举措,近年来“闹大维权”的情况逐渐减少。但有些领域,困扰公众的问题还不少,相关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从生活消费到职场经历,我们难免遭遇一些不称心、不公平的事情,如何解决、找谁解决?期待我们的商业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能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百姓维权意识和诉求的增长——这也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买辆车能精通汽车知识,职场受委屈能熟悉详细的劳动法律条款,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规则和秩序去规范、约束商家和公共服务部门,畅通维权渠道、改进服务质量和工作作风、提高纠纷处理效能,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能放心、舒心、开心。这才是此番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和思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