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其中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从这条规定,可以感受到主管部门对孩子们满满的关怀,担心孩子们营养过剩、过度肥胖。以往似乎也有类似规定,比如要求校园周边若干距离内不得经营食品摊,这主要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二者相比较,从食品安全到兼顾营养健康,相关禁令有所升级。
这个规定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讨论的重点却并不是该不该禁止校内小卖部,而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上学时排队上小卖部买零食的往事。这波回忆杀甚至还上了微博热搜。只不过,从这些跟帖中看到的各种零食,反倒印证了禁设校内小卖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那时候很多孩子最爱的零食是什么?只有辣味的辣条、五颜六色的泡泡糖、根本没有肉的“唐僧肉”,以及各种知名不知名品牌的薯片……这些零食现在都可以归入垃圾食品了,不仅没营养,还加入各种莫名其妙的食品添加剂。
应该说,现阶段校内小卖部的确存在诸多问题,除了贩卖垃圾食品外,也容易造成学生间的攀比之心,取消也是必要之举,而且,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家长和老师至少保持了高度一致,大都支持取消。
只不过,教育部的规定能否让孩子们就此告别垃圾食品,这恐怕不是光靠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问题。以往禁止在学校周边设立食品摊,但只要有需求,学生多跑几步也没问题啊。校内禁止设置小卖部,学校或许能坚决落实,但对于学生来讲,也许只是增加了购买的时间成本而已。
所以,问题需要多往前想一步,要管理好学校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除了禁止设置小卖部,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比如,学校食堂的饭菜能否更加健康美味,菜谱能否经常更换,用料是不是该更加讲究?学校饭菜不仅管饱而且可口,是不是有利于改变小朋友买零食的习惯?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说主管部门和学校无所作为,但部分地区和学校仍然不时被曝光出问题,说明还有提升空间。另外,不同地区因为经济条件、学校配套不均衡,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的认知和措施也不一样。这也是在规定推行时需要具体考虑到的问题。
因此,主管部门不能满足于出台规定和要求落实,还应从全局以及针对地区差异,为孩子们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制定一个全方位的方案。在这方面,或可参考日本中小学校的“供食制度”。一句话,关掉校内小卖部可行,但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要有后招。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