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坚持生态优先 践行绿色发展

2019年03月07日 07:13   来源:广州日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参加了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决定了行动的成效。近年来,广州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截至2018年底,广州已经建成区城绿地率38.2%、绿化覆盖率43%、森林覆盖率42.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平方米。广州PM2.5年均浓度连续两年达标,147条黑臭河涌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优美生态环境,激发了老城市新活力,增强了广州的吸引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广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令人欣喜的进步,但也要保持清醒认识,污染防治成果还很脆弱、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还很繁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再接再厉、攻坚克难,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目标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更和谐。生态优先,就是要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就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不管实践过程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目标必须明确,这一信念必须坚持。落在经济发展层面,广州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主导产业引领,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强化产业生态支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态度要坚决。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态度决定高度,决心决定力度。广州在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上,态度要硬、决心要大、起点要高。比如,高要求推进水环境治理,坚决关停“散乱污”企业或场所,广州2018年全年拆除违建达到3600万平方米,2019年力争拆除违建4500万平方米,担子更重、困难更多,态度不坚决不行,执行力不够更不行。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责任要到位。目标明确、路径确定之后,下一步就要靠组织力与执行力了。在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是关键一环。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广州建立“河长制”,由地方党政领导担任河长,落实主体责任。2018年,市级河长累计巡河108次,区、镇街、村居三级河长累积巡河78.3万次,实现35条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112条黑臭河涌水质持续改善。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由主要负责人负总责、亲自抓、抓重点。与此同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责任层层压实。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州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绷紧生态优先这根弦,践行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向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