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再好 也要经得起批评

2019年02月13日 07:26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春节档落幕,《流浪地球》成为当之无愧的“C位”影片。然而,伴随其不断攀升的票房,舆论场渐成撕裂之势:有人力挺其“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有人吐槽质疑其“科学设定不合理”,还有人认为其承载了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称批评《流浪地球》便是“不爱国”……纷纷扰扰中,各方争论似乎正离影片本身越来越远。

  平心而论,四年磨一剑的《流浪地球》确实可圈可点。虽然同样是世界末日的情境设置,但影片给出的则是一个充满情怀的“中国式方案”:带着地球去流浪。“末日”来临前的北京、被冰川覆盖的上海、地下城中的年味等无不实现了恢弘科幻场景的本土化。事实上,在故事节奏、视听特效、价值观呈现等各方面,该片皆远在科幻电影的及格线之上,对于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堪称惊喜。许多观众感慨,“终于不再是美国人在救地球”;就连外媒也给出好评,“中国电影人开始有信心挑战被好莱坞垄断多年的科幻片了。”

  好作品当然值得鼓励与点赞,但这绝不代表不能被批评。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面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评价,有人愿意择其优点而挺之,便会有人着眼短处而批之。《流浪地球》引发广泛争议的一点在于,科学逻辑不够严密,对此就连原著作者也坦然承认。如若非要忽略欠缺之处,对批评之声充耳不闻甚至闻过辄跳,那恐怕刚刚标志开端的《流浪地球》,就要成为中国科幻片的终结篇了。理性公允的批评对于作品裨益良多,无论是捧是批,动辄上纲上线,以各种大帽子曲解作品原意,为之附着过多额外价值,只会让舆论不断跑偏。

  拒绝所有反对意见,便如同暗夜驾车,未知所终。听得进赞美,也容得下批评,才有真进步。包括作品的粉丝拥趸们,也应该对中肯不中肯的批评都有一种理性包容的态度,而不应该护长护短,不容一句差评。诸如此类,一时看来是压制了骂声、“赢得”了掌声,实则是拒绝了进步的空间。当然话说回来,网络降低了批评的门槛,在观众们“灌溉佳花”“剪除恶草”的过程中,标签化、扣帽子者有之,情绪化、偏激化者亦有之。正因此,在呼唤批评自由的同时,尤须强调批评理性。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某种程度上,理性公允的批评之声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赞美,严苛一些也并无不可。在这众声喧哗的时代,期待全社会构建起良性的评论共识、批评伦理,孕育出更多精彩的“流浪地球”。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