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含咪率”是另一种“咪蒙式”毒销

2019年02月02日 07:14   来源:红网   杨晓兵

  近期一篇出自咪蒙旗下公众号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刷爆朋友圈,没过多久文章被质疑为虚假编撰,之后文章遭到删除,咪蒙以及其粉丝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有人为了迎合受众对咪蒙的负面情感专门制作了“含咪率”的程序,企图在互联网平台掀起一场讨伐咪蒙和“咪蒙们”的大战。

  “含咪率”指的是微信好友关注咪蒙的数量除以总好友数量的百分比,并且自定义为衡量个人微信好友质量的标准,含咪率越高,表明微信好友质量越差。在咪蒙文章遭受质疑和被删之后,许多人纷纷在朋友圈晒截图取消关注,用“含咪率”来展现自己“反咪蒙”的优越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公开批评咪蒙的“带毒营销”,直指她的“毒”性,笔者认为“含咪率”并未纠正这种错误的营销观念,反而用同样简单粗暴的“反咪蒙”的旗号去赚取关注度。

  “含咪率”简单的扛起“反咪蒙”的大旗,只为了收割更多的眼球经济,抹杀了互联网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截至现在咪蒙公众号已有千万粉丝,百分之八十的粉丝大多是二十到三十的女性用户。咪蒙团队运用简单式语言和带有冲突性的两性话题讲述身边人的故事打造一篇又一篇的10万+的软文在自媒体运营行业成为佼佼者。当然也有人对“咪蒙式”的营销手段并不买账,以“反咪蒙”为主迎合一批“反咪蒙”的读者,但是这些公众号借着对咪蒙的厌恶和反感扩大本身的影响力以外也在为咪蒙做了宣传。“含咪率”在咪蒙团队遭受攻击之时应运而生,致使自媒体时代网络上出现了两大阵营:“咪蒙们”和“反咪蒙们”,但实质上这种战队都表现了非理性、狭隘和缺乏包容性的特点,那些被贴上标签的人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沦为了营销的工具。“咪蒙们”一味追崇着被咪蒙塑造起来的完美而骄傲的女性形象,喝着咪蒙为她们熬制浓浓的“女权”鸡汤,“反咪蒙们”在一味讽刺信奉“伪女权主义”的咪蒙粉丝从而忽略女性的理性诉求。

  “含咪率”在“反咪蒙”的浪潮中无疑放大了针对咪蒙负面言论的声音,但却忽视了被咪蒙式营销掌握在手中的“女性话语权”,因而使得对咪蒙的批判像是打在棉花上的铁拳毫无影响力。缺乏竞争对手的咪蒙成为女性群体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剥开带“毒”的营销外衣,她也在某方面诉诸了自己女性粉丝的需求,只不过用了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女性粉丝的真实想法。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团队拥有一批难以攻克的忠实粉丝,致使咪蒙坐拥千万粉丝的地位难以撼动。“咪蒙率”的实质上只不过用了另一种手段向咪蒙粉丝圈外的“反咪蒙”者兜售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想要在朋友圈集结与咪蒙能够抗衡的“反咪蒙”队伍。

  “含咪率”这种暗示以关注咪蒙为耻的想法过于偏见和狭隘,没有与咪蒙展开正当的竞争和引导正确的思潮还原真正的“女权”,更像是一种落井下石的做法。咪蒙能否在犯错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又或许能够得到修正自己引导思想的机会?这些都还是未知数。互联网作为观点的聚拢与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为了战队攻击他人来获取流量与关注度的利器,在笔者看来“含咪率”这种做法依旧是另一种“咪蒙式”带毒营销。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粉丝怼偶像 追星还是养娃?    2019年01月23日
  • ·论有文化对追星的好处    2018年12月21日
  • ·畸形追星只会给偶像招黑    2018年12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