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国学,别把有益补充当“正餐”

2019年01月25日 10:55   来源:中国江苏网   袁媛

  近日在一段网传视频中,某位歌手的家人称,全家在徐州租住每月700元的房子,只为让孩子入读当地的国学学校,接受国学教育。徐州市教育局表示,这家名为“华夏学宫”的学校并没有办学教育资质,学生若处于义务教育年龄,应接受义务教育。

  国学不能替代正规教育,这是基本常识。拥抱国学无可厚非,然而凭个人好恶去剥夺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则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国学培训只是一种“有益补充”,但要想让孩子在现代社会立足,通过系统教育学习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各级教育部门应积极作为,给“国学培训”以正确的引导与有效管理。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国学学校”其实是个“尚古主义”的大箩筐,甚至“三从四德”等封建糟粕也打着“国学”的旗号重出江湖。国学培训应更加重视课程编排与内容选择,让孩子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防止用教条的方式毁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要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例如用故事解读唐诗的网络课程大受欢迎,画“猫”拟人展现唐宋风采的画册受到热捧。让传统文化变得“好玩”,自然会吸引更多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