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办春晚”折射群众文化需求与自信

2019年01月18日 11:54   来源:东方网   董宏达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1月13日,湖南省辰溪县锦滨新店村和岩地村两村春节文艺联欢会上,来自在锦滨镇阳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表演的经典诵读获得了现在观众的阵阵掌声,两村群众欢聚一堂,共庆新春佳节。(1月17日红网)

  乡村春晚近年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全国性公共文化现象。辰溪县开展“村村办春晚”文化活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文化有着强大内生动力,昭示了农民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型方面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群众文化需求与自信。

  衣食足而“兴文化”。常言道,衣食足而文化兴。改革开放40年来,让农民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对文化的追求也空前高涨。曾经,包括农民在内抱怨过年没意思,实质上缺的就是文化味。如今,农民过大年也不在乎吃什么喝什么,而在意的是精神愉悦,村办春晚就是在这种需求之下,应运而生的。“村晚”是农民的年夜大餐。“村晚”没有明星大腕,演员就是村民,在载歌载舞中过足了“演员瘾”,浓厚了本土文化气息,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展现自我“秀文化”。以往,农民喜欢城里送戏下乡,喜欢坐在电视机前看综艺节目,以观众的身份享受文化的快乐。逐渐地在屯里面办起文化大院,组织村民吹拉弹唱、翩翩起舞。《星光大道》等节目给了百姓展示才艺的舞台,于是启发了村民即使上不了“星光大道”,创造条件走上自己的舞台“秀”一下,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也很满足。农民办“村晚”,一来觉得自身有才艺素养,二来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展现自我的想法更强烈。这表明,农民对文化的追求在不断上层次,正在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主角”,这种群众文化的新动向值得珍视。

  自信缘于“种文化”。由个别地方办“村晚”到“村村办春晚”,背后起作用的是文化自信的意识。而这种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近年来国家实施各种文化惠民工程、由“送文化”向“种文化”发展带来的结果。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送戏下乡”活动,对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培训,帮助农村培育了一支常驻乡村的文化队伍,实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农民办“村晚”就是依托不断成长起来的乡村文化团队,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舞台,在专业人士的培训和指导下,让节目不断提高质量,让“村晚”既上层次又不失泥土味。

  “村村办春晚”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增添了村民的快乐,也有效地遏制了农村精神荒漠化的苗头,巧妙地解决了村民“身有所栖,心无所寄”问题,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更加重要。期待着“村晚”之类的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多些再多些,让广大农民在满足精神富有中,装扮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