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虐童父母就该被剥夺监护权

2018年12月25日 06:53   来源:红网   宋鹏伟

  抽耳光、拿扫帚抽打、拉拽头发,甚至用脚蹬踏……12月22日,有公众号发布《又现虐童视频,跪求转发找到受虐女孩并报警》的一文。这段长约3分16秒的视频,记录了一名身穿深圳校服的女孩,在家中疑似遭到父母殴打虐待,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随后,官方通报,宝安公安分局已将视频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刘某华、陈某文及涉事女童(8岁)带回辖区派出所调查。经询问,这对父母对殴打女童的事实供认不讳,初步调查情况与视频相符。经法医检查,女童体表未发现明显伤痕。目前,警方正在依法调查处理,区妇联已向宝安区人民法院申请女童人身安全保护令。(12月24日 澎湃新闻)

  这段触目惊心的视频,每个正常人看了都感到不适,遑论这个被打的8岁女童了。警方和妇联的介入,让围观者松了一口气,可这个孩子的未来仍让人放心不下——当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有幸被全社会关注,怎样的救助才是最理想的路径?

  看过视频的人恐怕都不会否认,这根本不是什么捆绑出孝子之类的“中国式教育”,女童父母的分明是在泄愤,无来由、无底线地殴打,甚至连儿子都开始效仿。视频中的女童,不曾哭泣,亦没有躲闪,可见这样的举动于她已是家庭便饭。正因如此,当警方表示,女童体表未发现明显伤痕时,人们的担心并没有减少,因为全家人经年累月对她虐待所造成的内心伤痛,并不比几处伤痕的危害更小。

  当风波过去,她是否又将重回那个噩梦般的家庭,甚至遭遇变本加厉地虐待?人身保护令也好,可能的罚款和拘留也罢,只会在短时间对其父母形成威慑,但关注度总会降温,当家门重新关上,她又会遭遇什么?人们对这样父母能够知错就改没有信心,更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没有信心,因为家庭暴力实在太隐蔽,此次视频流出实在太偶然,如果这对父母依然故我,甚至将这次风波迁怒到孩子身上,那么日后的虐待必然会升级,也更加难以被发现。

  摊上这样的父母,孩子的一生都可能被毁掉。因此,即使没有外伤,即使是亲生父母,也不能对这种严重的虐童行为只是批评教育了事,还必须着力于如何持续关注以确保孩子不会再入险境。按照《民法总则》,严重虐待儿童的父母是可以被剥夺监护权的,让她彻底离开这个环境,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当然,救助不可能一蹴而就,送入福利机构或被好心人领养,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譬如,影视演员包贝尔就已经发微博,愿意领养孩子,这未尝不是一种选项。

  涉及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存在难以反抗、隐蔽性强和惩戒力度不足的特点,人们很难对被曝光的部分暴力行为进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所以,关口前移、持续追踪很有必要,更需要对保护措施进行适度的升级,以防原本进入视线的不幸儿童再入魔爪。在视频铁证、警方介入、父母供认不讳之后,希望这起事件的后续处理能够具有标本意义,为如何保护类似的不幸儿童做出示范。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