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读懂中国新时代 改革开放再出发

2018年12月18日 08:11   来源:证券日报   阎 岳

  今天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40年前的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航程。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接续奋斗,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改革的深度广度将继续拓展,将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40年来实现腾飞的“法宝”。“入世”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截至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全部履行完毕;截至2010年,中国货物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国内设立的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构成了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支点,改革开放同样是关键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与“入世”初期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不同含义。前者是为了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而采取的改革开放举措,后者则是更加积极的主动作为。

  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也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五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国的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从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至今,我国已先后设立12个自贸试验区,现在自贸港的建设也开始提速。五年来,各自贸区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向全国复制和推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是自贸区建设最重要的三个经验,也是对改革开放作出的最好诠释。

  笔者认为,读懂“一带一路”建设与自贸区建设,是读懂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两把钥匙。在这两个改革开放新阵地取得成果的基础之上,新的制度变革将接踵而至。

  无论哪一个经济体,金融领域都涉及主权问题,如何开放需要统筹决策。在“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之后,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速。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宣布了11条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措施。目前,这些措施都已落地或取得实质进展,如瑞银(UBS AG)增持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瑞银证券至51%日前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并完成相关变更手续,瑞银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增持股权以实现控股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争取于2018年内开通的“沪伦通”现在也正在紧张筹备中。

  有序开放的资本市场获得了国际机构的认可,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都吸引了大量的境外金融、养老等机构资金的进入。越来越多的国际指数公司开始吸纳A股,A股市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这个成果的取得就有赖于资本市场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

  就像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所讲的那样: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中国经济如是,中国资本市场也如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