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绘就幸福民生画卷

2018年12月18日 07:34   来源:经济日报   

  至高无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的定位。

  民生无小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听着好,还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民生不断改善,就业、工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不断完善,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且让广大民众真切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激发了亿万人民为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和汗水的创造热情。

  就业大道越拓越宽

  2018年春节前夕,48岁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悦兴镇群富村村民刘贵良仍在自家菇棚里忙活着蘑菇种植项目。靠着政府帮他申请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在深圳打工多年的刘贵良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如今,他学会了蘑菇种植新技术,一年生产鲜菇达300吨,销售额200多万元。

  刘贵良从在外打工到自主创业的转变,是我国就业质量不断改善的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这项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断打破计划经济体制障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促进了就业总量持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7年,全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7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就业管理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从国家“统包统配”计划体制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机制转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我国就业人员的城乡、产业和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积极就业政策迭代升级。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形势下,我国就业形势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确立了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发展,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普遍提高。

  收入提高日子更火

  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了源头活水。“就业稳了,百姓的钱包也鼓起来了。”在浙江省温州市人社局工资管理岗位工作整整30年的徐乃疆,见证了工资收入领域一次次变化带给人们的喜悦。

  1978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包括国有、集体、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公司等)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只有615元,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及政府不断完善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出台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4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据统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0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收入来源明显多元化,消费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居住面积提高明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如,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见证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从国内游到出境游,从跟团游到自驾游、自由行,再到近年来兴起的无景点游、自组团游等,旅游已从曾经的“奢侈品”变为人民日常“生活元素”。

  社保覆盖越来越广

  “以前没参加医保那会儿,我病了就在附近药店买药吃。”家住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村的王爱玲说。她长年患病,生活十分困难。自从参加了医保,区里为她免去了医保缴费。有了保障,一家人心里踏实多了。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在发展基础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由城镇职工的“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根本性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探索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到相继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并不断发展。

  根据人社部统计,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9.25亿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我国在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

  颁布社会保险法、制定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一系列配套规章的出台,令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基金中央调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偏低、抚养比逐步降低、收支矛盾日渐突出、制度可持续性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我国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有步骤地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40年的改革开放提供给我们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需要我们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需要我们不断改善民生,鼓励人民群众的创造成果与保障人民群众的共享成果,以优越的制度设计,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者:韩秉志)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