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没有批评教育,孩子成长更有“危机”

2018年12月14日 08:09   来源:红网   王金鑫

  近日,一篇《我的那一根教鞭,被锁在柜子里20年》引起关注。熊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老师能不能罚?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承接熊孩子。(12月12日《北京日报》)

  “你给我记住,下次别再犯同样的错误”,严肃的一句话,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的确,学校的管理,家长的叮嘱,使得老师的言谈举止都需谨小慎微。一句批评有时非但起不了作用,还可能招致家长的误解和不满。如此之下,没有了批评的教育,长期处于温室中的花朵又该如何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仅靠鼓励和口头批评真的管用么?

  赏罚分明,放下教鞭,教育孩子更要遵循原则。“体罚”已经消失,我们接受的教育更加公平、公开、合理。但现实问题是,随着“罚”的离去,“管”仿佛成了一个“禁”字。一切应该有的活动,甚至是随意可见的小事都被一刀切地抹去了。

  对待孩子,任何人都怕捧着掉了,含着化了,说也不敢说。可越是不敢批评,结果又如何?一方面,身体条件逐渐减弱,年龄大了,一旦经历累活苦活就开始埋怨,想要停止放弃;另一方面,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遇到困难不是选择逃避,就是坐等“现成”,一遇挫折尽显玻璃心。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一旦缺少了敢闯敢拼的动力,可能再次引发社会焦虑。

  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该放手时就放手,对孩子本身未必是一件坏事。为何现在许多老师不敢再批评孩子?和正是因为在呵责之下的孩子不懂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家长更是将孩子看作谁也不能触碰的宝贝。可现实来看,每一位家长都想让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经历风雨逐渐成长,独立地撑起一片天,只不过当孩子遇到问题,如成绩下滑或是磕了碰了,有些家长便不分青红皂白质问学校,向老师讨说法,让老师不敢批评。

  一颗石头需要细细打磨,温室里的花朵是难以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更需挫折和困苦来锻造。及时惩戒,给予适度的批评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学校、给老师一片空间,家长不要做孩子成长中的羁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