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成新负担群?教育勿陷入“形式化”误区

2018年12月13日 07:12   来源:红网   王景琰

  《半月谈》前不久刊发了《家长群变异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一文,引发社会热议。一些地方出台家长群管理规定,列出禁令;有的学校禁止老师建家长群……最近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家校互动改用App后,家长群的老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的家校矛盾甚至比以前更严重了。(12月11日《半月谈》)

  现在很多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是挺烦的,给很多家长和老师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现实负担,确实属于变异的家长群。但祸根不在于家长群本身,而在于群里那些“变异”的家长和老师。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症结在于如何规范“变异”的家长和老师行为,并使他们之间能产生良性的互动和循环,进而对孩子产生积极效应。而绝不是“一禁了之”,一些地方纯粹将家长群禁止掉,但却并没有解决“变异”的家长和老师问题,那还是“治标不治本”。那家长群禁止之后,其的替代品也会冒出来,甚至可能在现实的使用中产生新的严重问题。

  果然,一些学校将家校互动从家长群换到了app上,不仅家校良性互动的老追求没有实现,还增添了很多新问题。比如,不能群聊,全家点赞、充钱更糟心等。这就让好好的家校互动变成了机械化操作。

  在APP里,让排名靠累积“关爱值”,给老师亲友点赞、发布成长印记(发站内朋友圈)成了家长的行为诉求,甚至有取代家长和学校老师正常沟通交流的倾向。那问题来了,这到底是在关爱app?还是在关爱孩子?虽然只有数据和所谓的印记,但“攀比”和“拍马屁”的问题就消失了?显然并没有,“关爱值”也是需要排名的,这是另类攀比,而且老师也会在app上发布消息,每条都能引来点赞和评论夸赞无数。

  不仅如此,这App还成了书面作业的集中地,有家长反映,布置作业、做作业、自动批改、订正、提交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家长帮忙完成,下班后全家都在忙作业。有的家长,上班午休还在代孩子写作文,这真是有多繁琐要多繁琐。说好的教育部多次强调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呢?结果app一来,作业又全成了家长负担。家校关系是稍微清净一点了,可家庭的教育关系又被搞乱了。

  也就是说,这种APP,除了没有了家校群的闹腾外,算是把其缺点全部承接了下来,还多了几个新负担新问题。那这样的禁止与替代,到底现实意义何在呢?不仅对之前的问题没有任何改观,还多了很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套路满满。如此,岂不是使得教育陷入了“形式化”现实误区。

  App成新负担群,问题的症结自然不在于app的技术,而在于所涉及的家校两方,到底都有没有,能不能做到真正的良性沟通互动。禁止家长群,使用app,都是“形式化”的路子,是做给上面看,而不是真正发自肺腑为孩子好。

  真正的方法路径,还是要追求家校沟通回归正常与纯粹状态。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彼此坦诚相待,要互为补充,而不是互相添堵,要着眼于家校关系影响孩子的大局,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自身的行为诉求上,学会彼此配合更重要。

  而具体的实现路径,在平等相处的基础上,追求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倾向。正如专家建议的那样,运行良性的家校关系,需要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发挥“减压阀”和“调和剂”的作用,对家校关系中如何发扬良好师德师风,应加强研究,并纳入到师范生培养、见习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等环节上,尤其让年轻教师有能力处理好家校关系。

  当然,也可以借助技术,但得好好利用,不能被技术障目和所累,守住为学生好的初心,让技术真正为家校关系的良好推进插上有力翅膀。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