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文: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

2018年11月12日 07:37   来源:人民日报   王 文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至关门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国家蔓延,中国则高举开放大旗,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举办这一盛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在这一盛会上,习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务实举措。事实证明,中国扩大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主动开放。回顾过去、放眼现在、展望未来,开放都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

  从历史进程看,对外开放是近代以来中国转衰为盛、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上,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已为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壮大,就永远不能关上大门。即使国力再强盛,也要时刻保持与世界的交流互鉴,否则就会固步自封,迟早会落伍于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再次表明,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加快发展。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充分吸收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实现了经济繁荣发展;同时,又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积极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40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关上开放的大门,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从现实情况看,对外开放是全体人民达成共识、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无论是每五年一次的党代会文件还是每年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写入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今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共识。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大背景下,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既是中国保持繁荣发展的理性选择,又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在上海等多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海南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举措,进一步表明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强信心和坚定主张,充分证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在文件中是这么写的、内心里是这么想的、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从未来走向看,对外开放是中国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保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同时,中国与各国加强开放合作,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经验,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开放举措将对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而是打开大门欢迎所有有意愿的国家参加,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欢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世界经济繁荣稳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开放的中国拥抱未来    2018年11月05日
  • ·开放促改革,增添发展新动能    2018年10月31日
  • ·“由点及面”铸就大国开放之路    2018年09月19日
  •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正全方位加速    2018年06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