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二代”不愿学医是个伪问题

2018年10月31日 12:45   来源:东方网   吴玲

  医生的孩子不学医,学医的学生忙转行:拿什么缓解你的焦虑,白大褂?开学季刚过,高校迎来新一批医学生,为了有朝一日能披上白大褂,开始了“漫长而昂贵”的学医征程;医院内,他们的前辈白天忙着为患者看病、手术,晚上回家后还要继续搞科研、写论文,周末不是加班,就是参加学术会议……(10月30日《半月谈》)

  “医二代”不愿学医是个反复炒作的老话题。类似论调近年来不少,有“教二代不愿从教”“警二代不愿从警”……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过于草率,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形中放大了“学什么”的“职业风险”。

  笔者以为,“医二代”不愿学医是个伪问题。的确,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如今基层医生和医务工作者,收入不高,医生被打,被“医闹”现象时有发生,一度医患关系紧张,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学医有风险,选择需谨慎”的借口。我们应该相信,作为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的白衣天使是受到人民群众尊敬的,医生这个职业还是光荣的职业。医闹毕竟只是极少数。再说,医疗行业的收入整体还是偏好的。

  我们不能面对一度时期某一项“职业危机”个别事件的发生,而轻易否定一个职业的不是,放大一个职业的风险。曾经有记者苦口婆心奉劝高考状元不要报考记者,这其中就有“记者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的因素。有一段时间有“老师挨打”,就有人呼吁别当老师;有警察过劳死,于是就有了中国警察是除民工外最劳累的群体,就有了干什么都别当警察的偏见;有城管被小贩打伤,就有了“城管不是人干的”的呼吁……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样,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风险。哪一个职业都有压力都有风险。公务员是吃皇粮的,同样是有压力有风险。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压力,又有各种客观风险。没有哪个职业是完全无风险轻松挣大钱的。如今从事一些特殊职业既有严重的心理压力,也将面对强度极大的体力压力,这些职业表面风光无限,其实背后辛酸无人知。要想没有风险,除非是不选择职业,但没有职业也是有生存风险的。

  所以,我们不必过度渲染某个行业的职业风险,发出放大“职业风险”的错误信号。搞什么“某某行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的提醒,什么“某某行业是最危险职业之一”的危言耸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人职业选择,不能先入为主,形成一种错误的偏见导向。家庭不必干涉个人的职业选择,热爱的就是最好的。社会也应该克服行业偏见,不能向求职者发出“职业风险”的错误信号,造成人为的紧张和错误的引导。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