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康角度看假期数量及假期形式的重要性

2018年10月11日 10:55   来源:中国网   孙文凯

  最近单位同事包括我在内心情都很沉重,因为一位年纪只有五十几岁的同事因病去世。而就在这之后一段时间,北师大一位年龄相似的同行、上海财经大学一位三十几岁同行也因病相继去世,令学界震惊。这些同行都是勤劳肯干的优秀教师和学者,长期辛苦工作带来抵抗力下降罹患重病英年早逝,令人惋惜。而细数过去几年,年轻教师因病去世的例子不在少数。

  这种现象也并非只是针对大学教师。随着知识和技术革新以及各行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任何一个有上进心的劳动者都会不断探索新知或发现新机会,也总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除非是不求上进的人,否则哪怕是一个生产线工人,也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否则不进则退,即使自己想安稳做一辈子生产线工人也不可能。我所见到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健康。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检验早已说明人类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等问题,在投资行为、驾驶行为、家庭内贡献判断、企业家决策,以及对镜自照就会觉得自己很帅,出现问题就会以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等现象,说明了人们经常不能正确评估自己。

  人们经常高估小的风险,而低估大的风险。这在健康领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和很多其他情况一样,当出现大的疾病时人们才会追悔莫及,才想到健康才是第一重要的,而在这之前基本不会太关注健康隐患问题。已有一些调查甚至发现我国城市人口90%以上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绝对是一个大问题,大到比GDP、比创新、比其他绝大多数目标都重要。

  应对健康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增加锻炼。遗憾的是,锻炼是一个要求自我控制力很强的项目。在我做过的关于跑步锻炼的调查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每天坚持跑步这样最简单的锻炼方式。因此,依靠个人在业余时间锻炼改善大众健康可行性较小。在美国,有些福利较好的大公司为了鼓励员工锻炼,除了提供较好的体育设施外,还采取金钱激励手段。这在我国当前还较难做到。

  人们在健康方面的非理性要求外界必须适当施加干预,强加的假期休息是一个办法。国家和媒体提倡的“春节团圆”“黄金周出游”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强迫人们放松去探亲访友、旅游的作用。因为人们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攀比和从众。当看到其他人春节都回家、黄金周都去旅游时,自己不去就说不过去了,至少家中其他人会很有意见。这客观上能够促使人们去放松。在以往关于假期的讨论中,非常多的人都意识到了长假对促进消费的正面作用,以及带来拥挤、减少工时降低产出等的负面作用,也有不少人争论过放长假好还是分散的短假好,或者更自由的带薪休假更好的问题,但是极少有人从健康的视角出发考虑问题。

  我从小到大经历了各种国家假日规定的变化。小学,开始每周只有一天假日,后来大概在1994年每周假日增加到一天半,再之后进一步增加到两天。上世纪末,五一、十一黄金周假期的长假形式出现了。而随着长假带来旅游和交通拥堵,2007年国家再次调整假期为多次短假的形式,五一长假被取消,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假期,同年国家还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规定工作年限不等的职工可以享受5、10、15天的带薪休假。加上周末双休日,我国的法定假日已经达到115天,再加上带薪休假,则可以达到125天。

  这从假期总数上已经不少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因此假日量应该不是问题,假日形式如何安排似乎更需要讨论。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最起到心理和实际作用的是十一黄金周长假和春节长假,每到这个时候基本就想着怎么出去玩,或者怎么休息放松,而在其他类型的节假日,据我观察,放松的目的和周末休息的效果相差不多。

  十一黄金周的火爆和短假的相对冷清已经说明问题。同时,带薪休假在我国落实率也不高,这种依靠雇主雇员协商自主决定的灵活假日形式理论上很美,但现实至少在休假结果上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这既有雇主的原因,也有雇员自身在这种灵活假期安排制度下从工作中难以自拔的原因。单纯从放松的效果看,长假的效果似乎更好。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觉得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法定长假给了人们足够的理由去放松休息,短假和双休日没有什么区别难以形成气氛,自主带薪休假则缺乏强制性。只有法定长假能够通过强制放假和整体氛围改变人们心态,推动人们暂时退出强竞争环境的困局。

  因为受到收入约束,长假对促进消费的影响,有一定作用,但是有限。不过,法定长假在促进人们合理休息和身体健康方面,我认为有其他形式假期安排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最近网上提到的重启五一黄金周,我认为在当下也未尝不可。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