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不妨多一些“等一等”的心态

2018年09月27日 06:53   来源:红网   鲁小飞

  近日,带小孩去医院看病,由于到的比较迟,轮到我们的时候医生已经快要下班了,本以为今天又要在医院耗一天了,没想到医生对我们说:“你们赶紧去抽血化验,等结果出来拿给我看,我等一等你们。”等到我们拿到结果,其他的诊室已经关门了,只有这名医生的门还是开着的,然而里面并没有看病的人。很显然,她是在等我们。

  感动之余,更引起了我对医德的思考。患者花钱去医院看病,希望在享受到医生高超的医术水平这样的“有偿服务”之余,更希望得到医生对于病人病情的详细询问、对于病人家属的安慰,甚至是一句温暖人心的“我等一等你们”这样的“附加服务”。一句“我等一等你们”折射的不仅仅是医生的素质,更加是对“医者仁心”的初心拷问。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中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这几句话都说明,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医道是一名医生的生命之道,医生当具有与天地长养万物不求回报的大公无私相一致的德行。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刻也不应缺少这种德。不论是神农疗疾尝百草、扁鹊行医换角色,还是董奉杏林传佳话、孙思邈大医精诚,抑或是裘法祖善待病人被称为医德楷模、钟南山大难凸显英雄本色等等。从古至今,但凡那些名留青史的医生无一不是“德医双馨”。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时而见诸报端,网上也引发了两方力量的较量。一部分人认为医生是高危行业,不仅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而且还有潜在的“生命威胁”;也有的人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治好了患者是他们的本职,治不好患者就是他们的失职。

  其实产生医患纠纷因素不外有三:一是医务人员每天工作强度高、接诊时间长,难以一一耐心细致的回答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再加上有的医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对患者缺少同情心和人文关怀;二是就诊患者自身的维权意识和保护意识愈发强烈,对于医生或者说是对于现代医疗水平的期望值过高,而一旦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自然就会心理失衡,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举动;三是社会因素,不良媒体的恶意炒作、推波助澜,故意恶化医患关系,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加剧双方的矛盾等等。

  然而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这里面的极端暴力事件其实只占到极少数,大部分纠纷还是止于口角与轻微肢体接触。这个数据也同时说明绝大部分的患者是当医生的水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产生的一种不加控制的负面情绪的宣泄,这个时候医生不妨多一些“等一等”的心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言语上的适当安抚,当好缓冲防范作用的“安全阀”,那么这样的纠纷事件必然会大大降低。

  裘法祖教授说,做医生不难,但做好医生很难,一辈子做好医生更难。现代医学考验的不仅仅是医术水平的高低,更加考验着医生的德行和修养。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外强本领,内练修为,真正葆有一颗“父母心”。

  当然,要想真正解决医患纠纷还需“四方联动”。作为医务人员一方,要有“医者父母心”的仁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患者,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作为患者一方,要有相信医务人员的信心,充分信任自己的主治医生,毕竟水平差、医德差的医生是极少数;作为政府一方,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作为媒体一方,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出正面积极的声音,发挥有效的监督约束作用。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