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网络社交还需政策加持

2018年08月21日 11:37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随着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在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患交流不局限于医院内,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的医患沟通正在成为常态。对此,有医生认为,这些即时通信工具方便了医患交流,双方获益;有医生则坦言,占据了不少私人时间,并且通过互联网谈疾病“有风险”。但多数医生都表示,这些接地气、便捷的交流工具的确增进了医患沟通,不少医生和患者通过手机交流成了朋友。(8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医患网络社交有利于医生普及医学常识,帮助患者提升医学知识,有利于帮助患者后期康复的指导,也有利于医生自身业务的提升。从世界范围看,“病友群”的模式在国际上常见并且得到了肯定,同种类型的患者在一起互相交流,也可以让患者少走弯路。可以说这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好方式,值得大力提倡。但也要看到,医生面诊的时候会把患者的情况详细地捋一遍,但通过即时通信工具问诊,很难把患者的情况了解全面,也很难给出权威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把医生的治疗建议不加取舍的当成治疗依据,可能带来相应的风险,更令人担心的是,可能有的患者因此起诉医生,让医生费力不讨好,从而打击了医生建立医患网络社交群的积极性。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2018年1月,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这份涵盖了超过14万份问卷的调查显示,从工作强度看,中国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同时,医生还要忙论文评职称,可以说医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而医生在医患网络社交上的投入,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为业余为医疗事业做贡献。作为患者来说,能被医生加进社交群是非常幸运的事,问多了又怕耽误医生时间或医生不耐烦,如果允许给医生随机发个小红包,患者自然求之不得,但可能政策不允许,反而给医生带来麻烦。所以从政府和医院来说,要鼓励这种积极性,通过相应的政策为这些医生给予补偿。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一方面医院要要求医生在回答咨询时给予患者相应的风险提示,另一方面可为医生购买相应的保险,降低医生因为医患网络社交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从政府部门来说,也可以通过顶层设计,给医院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补贴或在税收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总之,医患网络社交属于医生为医疗公共服务拾遗补缺,政府应该从购买公共服务的思路予以政策加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