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这些传颂久远的古诗词,让人们倍加思念远方亲人,越发珍惜美好生活,更能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节日未到,各种围绕中秋节、优秀传统文化的庆祝活动,已经陆续登场,精彩纷呈。以北京为例,共推出千余项文化活动邀市民共享中秋。
今天,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因为,节日里,有我们对家和幸福生活的眷念,有我们真挚的民族情感,有我们厚重的历史记忆。如今,千家万户可以在祥和、团圆、美满的氛围中,赏月、吃月饼。然而,沿着历史的河流上溯,中秋节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百年前的1918年9月19日是中秋节,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局势中过中秋节,没有快乐可言。
1949年中秋节是10月6日,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获得解放地区的人们,过中秋节是多么幸福。尚未解放地区的人们,是多么期盼。
前些年,中秋节前公款送月饼之风盛行,一些商家打着“高端定制”的幌子推销高价月饼。变味的月饼让中秋节看起来不那么纯正了。2013年8月,中纪委要求坚决刹住“两节”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自此,中秋节风清气正,人们神清气爽。
同一个节日,述说的是不同的家与国的故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今天的我们,回顾这些年来过中秋节的经历,共同的感受是生活越来越好,这跟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是同步的。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反腐败斗争从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变,给人们过中秋节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们更加重视中秋节,也是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更加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传统节日中秋节,我们更能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能体会家与国的亲密守望关系,更能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曾在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写道:“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这是一个家的故事,也是一个国的故事,这是千千万万个小家为这个伟大的国家矢志奉献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