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纪念“九一八”: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2018年09月18日 07:11   来源:南方日报   

  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每到“九一八”,尖厉的警报声都会在中华儿女心头响起,久久回荡。这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和平的呼声。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国难当头,“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华民族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声声警报,是一个民族拒绝遗忘的铮铮誓言。丧失对历史的记忆,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巨大苦难,决不能像对待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好了伤疤忘了疼;在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锻造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永远的国家宝藏,必将永世流传。看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看留言簿上一页页“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不正是一个民族正视历史、发愤图强的心声吗?

  声声警报,是一个民族珍视和平的郑重诺言。百年风云变幻,中华民族更明白“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道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年复一年地举行纪念活动,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启示,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向世界传递珍爱和平、捍卫和平的鲜明信号。

  声声警报,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响亮宣言。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开创和平未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历史最大的尊重,莫过于拂去一切妄图遮蔽历史真相的灰尘,让历史之镜照亮和平之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