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大学生薪酬排行榜,呈现学历“羊皮纸”效应

2018年09月05日 08:52   来源:东方网   盘和林

  近日,中国薪酬网公布了2018年中国大学生薪酬排行榜TOP200,在这份榜单中,收录了包括39所“985”院校、112所“211”院校在内的共200所高校,并根据2017年、2015年、2013年三个年份的毕业生薪酬数据做了对比,根据此榜单,能够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待遇作出基本的判断。

  从此份榜单的数据来看,在2017年的平均薪酬方面,清华北大依然是技压群雄,分别凭借9065元和9042元夺取榜单的前二名。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平均月薪前50的高校中,仅有13所不属于“211工程”内的高校,而在这13所高校中,基本上都是外交类、理工类、财经类以及戏剧影视类专业性较强的高校。

  另一方面,从毕业生的专业来看,基本也符合排名前列的高校优势专业的特征,理工类在薪酬上独占鳌头,在专业薪酬TOP20的榜单上,仅有3项专业不属于理工类,分别是语言类综合、临床医学以及应用生物科学。

  此外,从高校所属区域来看,有着“帝都”、“魔都”称号的北京和上海分别在前200中占据了44席和21席,并且在前十占九,展现了惊人的统治力。

  可以说,这份榜单基本客观的描述了如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同时,它也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学历是决定毕业生薪酬的直接因素,即学历的“羊皮纸”效应显著。

  “羊皮纸”效应是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之一,是指通过教育,个人在劳动市场的收益得到增加,这种增加,并不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而是在拥有学历证书之后,以此向雇主展示自己有胜任岗位的能力和资格。

  实际上,从“羊皮纸”效应的意义可以看出,学历(羊皮纸)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认证作用,在雇主无法通过面试来辨别雇员是否具有胜任岗位的能力时,学历就是对雇员个人能力的认证,同时也是在入职之前区别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最佳证明。

  根据实证研究的数据显示,若将学历分为高中、大专和大学三个群体,2002年不同学历的“羊皮纸”效应分别为18.29%、46.11%以及72.36%,2007年“羊皮纸”效应更为显著,不同学历分别为21.92%、52.41%和83.21%,到了2013年,三项数据变为9.34%、30.81%和53.24%。

  该组数据说明了“羊皮纸”效应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学历越高的群体中越显著。相比2002年和2007年,2013年的数据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而针对这项数据的回落,究其原因,大学的扩招是稀释学历的最大因素,不过即便如此,在大学学历阶段,“羊皮纸”效应依然是超过了50%。

  通过“羊皮纸”效应以及2018年中国大学生薪酬排行榜就能发现,学历作为就业的“敲门砖”,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实际上也不用太多数据就能证明,在如今大公司、好岗位的招聘中,985、211以及硕士学历基本上已经成为了硬性指标。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也无怪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提出如此的要求,尤其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之下,高学历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想要筛选出人才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提高招聘时的要求是最高效的做法。

  而对于仍在高校就读的学子来说,也要认清这一社会现实。虽说学历并不一定等于能力,但是在毫无工作经验的状态之下,应聘时除了加起来不过几小时的笔试、面试之外,学历就是HR对应聘者能力判断的基础。

  不过,即便是现实如此,也要明白,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学历的差别只是让人在起点稍显落后,个人的奋斗才能最终决定人生的高度。具体来说,从就业来看,有能力者选择合适的专业继续深造则是不错的选择,若是没有此打算,在学历已经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将会是在校生对未来最好的投资。(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