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有偿搜救体系是进步也须完善

2018年08月23日 09:59   来源:大河网   苑广阔

  8月21日,四川甘孜州稻城亚丁景区公布将实施有偿搜救制度,景区分不同区域,搜救费用为1.5万元起和2万元起。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每年因为非法登山、非法穿越的搜救,景区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因搜救费用与游客产生纠纷。出台有偿搜救制度希望减少类似纠纷,且出台前咨询过法律专家,并进行过多次调研。(8月22日《新京报》)

  继安徽黄山景区之后,四川的稻城亚丁景区,也推出了有偿救援制度,此举得到了大多数网友公众的肯定与支持。用一些网友的话说,部分驴友违法违规进入未开发的地方进行徒步、探险而陷入险境,凭什么花费全体纳税人的钱为他们的任性买单?这话很直白,但是也很有道理。实际上,有媒体曾在今年2月份推出一份754人参与的调查问卷,超七成受访者支持景区对“违规遇险救援”收钱,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有偿救援后还需要罚款。

  景区推行有偿救援制度,一方面可以减轻景区、地方财政的负担,毕竟每次救援行动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不菲;另一方面,可以对违规游客起到必要的引导和惩戒作用,避免更多人重蹈他人覆辙,让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有偿救援制度更侧重后一个目的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向接受救援的游客收取救援费。

  根据《旅游法》相关条款,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旅游者接受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国内实行有偿救援制度的景区会越来越多,最终让其成为一种常态化制度体系而存在下去。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未知的领域,包括自然界里未经开发开放的地带进行探索,是符合人类的天性的,所以不管是有关方面的劝导、警示,抑或是有偿搜救,都不可能完全阻挡徒步、探险者的脚步,对此我们也要给予必要的理解与宽容。而如果救援费用太多,又完全由被施救者自己来承担,也往往会超过其经济承受能力而导致无法顺利支付,甚至双方不得不走上法庭打官司,这显然也与景区推出有偿救援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说,我们需要对现行的有偿救援体系进行完善,平衡各方在其中的权责利关系,才有利于制度的落实,同时也能实现制定这一制度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其一可以对救援费用进行按比例分摊,由驴友承担一部分,再由公共支出承担一部分。这样既能对驴友起到警示作用,也不至于让个人承受过高的救援费用。其二,尽快由相关部门引入强制商业户外保险业务,利用商业保险弥补意外发生时产生的个人费用,避免个人遭遇索赔时的不堪重负。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