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民生就该“今日事今日毕”

2018年08月15日 07:15   来源:北京晚报   张丽

  本报推出“背街小巷随手拍”栏目已经数月。昨日,栏目记者梳理6月底以来的报道发现,街道在处理背街小巷曝光的问题时明显提速,当日响应解决的案例不在少数。要知道,很多民众反映的背街小巷的问题,有不少是陈年积弊,居然能这么快就给解决掉,实在是令人欣喜。

  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有什么优秀经验可以推广?这不仅仅是广大基层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更是普通市民心中的一个问号。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北京那么大,背街小巷那么多,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出现在老地方,多汲取一些经验,无论对于管理者还是市民,都是让人心中更有底的好事。

  在本报的报道中,记者就《这条路为啥坑坑洼洼垃圾成堆》这篇报道进行了回访,也就昌平北七家镇政府的相关响应机制进行了探寻。通过解剖这只麻雀,梳理出了几个步骤:第一步,核实报道;第二步,部署整改;第三步,立即行动;第四步,长效机制。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个解决问题的逻辑,群众反映的情况才有了顺畅的通道可以被传达,相关的责任部门也能够快速反应,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以来不断强调的,都是“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最直观看到的、最直接感受的莫过于自己所处环境的变化。自己反映的事情,有负责的部门管、有专人跟进、能够形成长效机制,这不光是让群众对于事情的解决吃了定心丸,更是拉近了市府与市民的心。让每一个市民感觉到自己的利益被关心,有公仆为自己服务。实打实地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送温暖。

  当然,北京这么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有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做法也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总该因地制宜。坚持群众想什么、干部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工作者拓宽思路,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依靠社会力量,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此以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必将让每个市民绽开笑脸。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